16日,本报“两会直通车”栏目接到碑庙镇村民反映,擂鼓村3大队有位盲人用木棒拦路向过往车辆收取过路费,村民希望通过媒体的介入,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让原本惠民的公路不再是村民的负担……
半山腰的“收费站”
16日中午近1时许,记者在位于半山腰的擂鼓村3大队找到村民反映的“收费站”,很远就见到一根碗口粗的木棒斜横在公路上。木棒拦住了汽车的去路,一名小孩冲进路边一间屋不久,一名戴黑墨镜、身穿军大衣的男子借助拐杖走出来说:“你这小车要过去?交10元钱。”
“这路是你出钱修的吗?过路还要给你交钱?”记者询问男子,他手指脸上的黑墨镜回答:“路不是我出钱修的,可我是修这条路残疾的。我不管你是从哪里来,反正你要过去就得交钱。”随后,记者希望男子少收点,他不许,理由是照他的收费标准,小车来回通行收10元过路费,大车来回通行收20元过路费。
记者交了10元过路费后,向男子索要票据,他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收费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票的。”
村民大都有意见
记者通过“收费站”驾车前行约1公里后停车,向当地村民了解“收费站”的来历。据一位姓吕的太婆透露,盲人“收费员”和“收费站”在当地已经存在很多年了。由于地处偏远,每天极少有汽车通行,盲人“收费员”起初主要针对过往的摩托车收费,偶尔有货车、轿车过路,他同样要收过路费。
“他收这种钱,还引发过一件事。”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介绍,盲人“收费员”叫李仕清。在农村,摩托车是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为此一些村民几乎每天都要和“收费站”打交道。久而久之,个别村民不愿再支付1元钱的过路费,还对李仕清实施了暴力行为。
“修这条路是为了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方便,可是他拦路收费,认车不认人,本地人中肯定有不服气的。虽然只收了1元钱,可也是一笔开支。”据这位知情人称,继续拦路收费的李仕清从那以后,开始“对外”收费。
将继续依靠收费生活
返程途经“收费站”时,记者向李仕清表明身份和采访。据李仕清回忆介绍,约在15年前修建公路之初,工地上的一次爆破,导致李仕清双眼失明及身体多处受伤。
“我在医院用了几万元,也没人给我解决医疗费。后来我在这里收费,一是为了报销医疗费,二是靠收过路费生活。”李仕清认为,“我为这条路贡献了自己的双眼”,所以他在此私设“收费站”是理所当然的。假如要他停止收费,唯一的办法是拿到一笔经济补偿。
“你认为应该拿到多少补偿才算合理?”记者问李仕清,他回答称:“那些年的几万元钱,好值钱。现在嘛,40万元,要这数才得行。”记者又问:“那这笔钱,该谁来承担?你自己是否有责任?据说你收费很多年了,你记过账没?”李仁清想了想回答:“这笔钱哪个给我都行。为了拿到钱,我这些年主要是和碑庙镇政府打交道。没记过账,我也说不出具体收了多少年了。”李仁清反复强调“如果拿不到补偿,我就一直靠收费生活。”
将再次组织协商
离开“收费站”,记者驱车到碑庙镇政府采访。一位杨姓工作人员介绍,李仕清出事那天,她正巧与另一位同事下乡工作,途经工地现场不久,在一声巨响后,李仕清因雷管爆炸受伤的消息传开。后来,李仕清通过司法程序索赔,但他对法院的最终判决不满意。再后来,李仕清以生活不能自理为由,就用一根碗口粗的木棒在擂鼓村3大队建起了“收费站”。
“他要40万才解决,这钱从哪里来?”另据杨姓工作人员透露,镇政府接到群众反映,曾多次找李仕清协商解决这个遗留问题,然而,镇政府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都被李仕清否定,致使“收费站”至今仍存在。
离开镇政府前,杨姓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镇政府对“收费站”一直都是高度重视的,镇政府近期将再次找李仕清协商拆除“收费站”的相关事宜。
(本报记者 杜晓辉 实习生 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