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他们都在夜深人静时走出家门,穿梭在各个垃圾站点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当人们踏上城市整洁的道路时,有谁会想到这整洁背后他们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达城的环卫工人和垃圾转运工,他们每天挥舞着手中的扫帚和铁铲,默默地整理城市的面容,才有我们每天干净而舒适的生活环境。日前,记者走近达城垃圾清运员张尊平,记录了深夜里他工作的经历,也了解到他心灵深处平凡的梦想。
晚上8点20分,尽管太阳已经下山,但是盛夏的达城还是犹如蒸笼般地热气腾腾。张尊平走进位于达城张家湾市环卫处大院内时,浑身已是大汗淋漓,30分钟前,他离开了那个只有十多平米的家。
10分钟后,张尊平猛灌了一口凉水,和另外一名工友一道登上一辆转运垃圾的川路车。上车时,张尊平用力拉了一把车门处的扶手,瞬间露出了手臂上强健的肌肉,很难想象,他已经是50岁的男人。
没有空调的车子轰隆轰隆驶到了达城最繁华地段之一的达巴路口一处垃圾站,张尊平下车后从车厢里抽出一把铁铲,刚打开那座垃圾站的铁门,一团苍蝇顿时朝他扑去,他猛一挥手,那群黑点随即在空中散开。
“咔嚓”一声,张尊平手中的铁铲已经插进了那堆湿漉漉的垃圾中,刺鼻的腐败味四散弥漫。铁铲抽出时,一堆垃圾已经被抛上了川路车的货厢,随着铁铲上下飞舞,货厢很快就被填满了一半。而张尊平裸露在外的皮肤上,因不断的汗水流过,就像裹了一层橄榄油,将手臂上肌肉和血管印得锃亮,愈发显示出这名男子的强壮。30分钟时间,他和工友就将好几吨重的垃圾转移到了车上。
张尊平和工友们提着铁铲跳上川路车,川路车载着他们沿着朝阳路向下个垃圾站进发。不到10分钟,到达文家梁垃圾站时,活儿没干到几分钟,张尊平就感到了有些力不从心。每当铁铲从垃圾堆中抬起时,他嘴里都忍不住喊出一声“嗨哟”。“开始那个垃圾站的垃圾太多了,耗费了大量体力。”或许和记者搭话能够分散体力上的不支,张尊平数了一下,接下来还有6个垃圾站等待清运。
但这些摆在眼前的“任务”,对从业7年的张尊平已经习以为常。他记得7年前,也就是女儿快要小学毕业,即将读初中的时候,他拿起了那把铁铲,领着每月扣除各种保险后剩下的1030元工资。其实,张尊平相当满意这份只在晚上干活的工作,这样便不会耽搁他白天的时间。
在清运后面6个垃圾站,张尊平和工友的清运速度越来越慢。有时候,当把垃圾抛上车后的那一刻,张尊平好几次撑着铁铲,站在垃圾堆中喘息。尤其是头顶的安全帽边缘,早已开始滴水。
张尊平回忆,早些年前,也是在清运了几个垃圾站后,体力透支且神情恍惚的他,一不留神手就软了,手中的铁铲连同垃圾砍在旁边工友的肩膀上。那一刻,张尊平被吓得不轻,所幸同样强壮的工友最后擦了点消肿药完事。至此以后,安全帽和防护背心绝对是贴身的防护工具,再强壮的体魄也不敢和锋利的铁铲较劲。
凌晨2点,拉着满满一车垃圾的川路车驶到了复兴镇的垃圾处置场,张尊平用那根已经黢黑的毛巾抹掉脸上和身上的汗液,终于完成了当天的任务。当车子驶回张家湾的停车场后,张尊平将步行回到达县南城三里坪的出租屋内。
“妻子在盘石老家务工,我和两个孩子住在那个简陋狭窄的出租房内,每年只需1300元的租金。”张尊平初略给记者算了一下开支,女儿在城里读高中,儿子已经上初中,每月1000多一点的工资,刚好能供儿女的学习费用。至于日常的生活开销,在回家休息3个小时后,张尊平将拿起一根棒棒走上大街替人送货,每月又能挣到1000多元的生活费。实际上,张尊平的很多工友都干着这个兼职。
记者试图前往张尊平的“家”中看看,但是,张尊平露出了一丝犹豫和忐忑:“孩子们怕见到生人……”其实也许这是张尊平怕记者见到他那太过简陋的“家”。但张尊平也告诉记者,他虽然很苦很累但很快乐,他的两个小孩特别理解父母,学习十分刻苦,他的梦想是两个孩子将来能比他有更大的出息,找个更好的工作,比他生活得更幸福。
张尊平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怀着一颗尊严而平静的心,默默地背着自己那个小小的世界,用汗水完成一个男人的使命。
(王波 本报记者 胡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