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近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我国多地处于35℃以上的高温天气。面对热浪来袭,“这天儿热死人了”也成了近日市民的口头禅。专家为此提醒,中暑虽然不是急性传染病,但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重度中暑处理不及时还会影响到人的生命。
解读:中暑症状有轻重
中暑后症状是什么样?怎样才能避免像杭州那样“热死人”的事情发生?
相关专家说,中暑在临床上可分为4种类型: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和日射病。日射病,多为过强阳光照射头部,大量紫外线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温度升高(可达41℃~42℃),出现脑及脑膜水肿、充血,而发生剧烈的头痛,头晕,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很危险。
所以在高温天气,年老体弱、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等重点人群应重点保护,一旦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出汗、全身疲乏、心慌等先兆中暑症状,应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让病人仰卧,解开衣领,脱去或松开外套。若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开电扇或开空调(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尽快散热。同时可用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有条件的话用温水擦拭全身,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意识清醒的或经过降温清醒的,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等解暑。
一旦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则应让病人侧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求助医务人员给予紧急救治。
提醒:自行用药分寒湿
相关专家提醒说,在家庭小药箱中,市民都会放些藿香正气水、十滴水、清凉油等夏季解暑药,不过用时一定要先分清自己是寒湿、还是湿热引起的中暑。
区分的方法很简单,观察舌苔即可。如果舌苔白腻,多是寒湿型中暑;如果舌苔黄腻,则为湿热型中暑。湿热型的,可选用十滴水。不过十滴水有一定毒性,不宜多服。而寒湿导致的中暑需解表化湿,可使用藿香正气水来缓解症状。除用药外,还可以用清凉油涂抹太阳穴,或用冷毛巾进行物理降温。同时,不妨喝点西瓜汁,因为在中医眼中西瓜汁被称为天然白虎汤,是纯绿色的解暑药,可有效缓解不适。
建议:别等口渴才喝水
首先要学会正确的喝水,一是饮水莫待口渴时,口渴时表明人体水分已失去平衡,细胞开始脱水,此时喝水为时已晚;二是大渴勿过饮,这样喝水会使胃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三是用餐前和用餐时不宜喝水,因为进餐前和进餐时喝水,会冲淡消化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四是早晨起床时先喝一些水,可以补充一夜所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浓度,促进血液循环,维持体液的正常水平。
其次是饮食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肉、蛋、奶和豆类等;还要补充维生素,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西瓜、杨梅、甜瓜、桃、李等,含维生素C尤为丰富。最后应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
夏季饮食宜要以温食为主。在早、晚餐时,喝点补肾消水肿的绿豆粥。健脾益气的莲子粥可解暑热、清胃润肠,止渴解毒荷叶粥,润肺止咳、养心安神的百合粥或银耳粥、黄芪粥等,也是大有好处的。(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