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2025年08月06日
婚纱制作车间。
夏日的清晨,渠县合力镇石燕村的四川雅思维婚纱礼服有限公司内,58岁的谢祝兰熟练踩动缝纫机,在婚纱上细细缝制装饰。“这是近期要发往国外的货,搁以前哪敢想,在村里做针线活,还能跟外国人打上交道。”
这个藏在川东小山村里的婚纱加工厂,每年成批精美婚纱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出现在欧美新娘的婚礼上。在这里,40余双勤劳双手用一针一线,将乡村闲置资源变成了连接世界的“浪漫工坊”。
从传统农业小村到“婚纱乡村”的转变源于一次能人招引。2022年,在村集体的盛情邀请下,在广州深耕婚纱行业19年的“老将”杨国斌回到了石燕村。
“回来办厂,一是看中家乡的优势,这里土地租赁价格便宜,劳动力充足,闲置校舍改造一下就能直接用,成本比沿海低不少。二是想为乡亲做点实事,带动大家一起赚钱。”谈及返乡创业的原因,杨国斌道出心里话。
同年10月,在村组干部的支持下,杨国斌投资30万元,将村里的空置学校改造成了一栋两层楼的婚纱厂:一楼是裁剪缝制车间,二楼为办公区,配套食堂、宿舍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8月1日,记者走进厂区,只见两层高的厂房外,“发展乡村车间 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色字样格外醒目。动感的音乐声从学校喇叭中传出,“嗒嗒嗒”的机器运行声和着音乐节拍,让忙碌的生产场景更显热闹。
“制作婚纱是一件精细的活儿,从设计到裁剪、排花、钉珠、装饰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反复打磨,最终才能制作出一件合格的婚纱,一批订单至少要45天才能完成。”据杨国斌介绍,在烦琐的制作流程中,车花是非常考验技术的一个环节,“目前厂里能上手的车花工只有4人。这类技术工种要培训半年以上,操作时必须专注熟练,保证手速与机械运作同频,否则容易受伤。”
“国内婚纱多以租赁为主,国外则不同,很多新娘愿意花钱买一件高档婚纱留作纪念,这就是打开国外市场的契机。”杨国斌说。
为满足国外高端市场需求,兼具企业负责人与设计师身份的杨国斌,早在2017年就在广州培养组建了一个自己的婚纱设计团队,主打原创设计。“现在婚纱更新很快,我们一年出春、冬两季款,一季会设计100个左右的新款,现在做的已经是2026年的婚纱款式。”他指着面前的设计草图说。
“建厂以来,我们的客户和订单都很稳定。目前订单已排到今年9月份,主要销往英国、德国、美国等地。”杨国斌说。
石燕村人返乡创业,带来了村子的复苏。“原来村民吃过午饭后忙完农活就没事干,现在在厂里缝珠片,一天也可以赚上百元,带动了不少人就业。此外,当地村民自家种的蔬菜,养的鸡鸭等,还能卖给工厂,直接就为村民解决了销路问题。”渠县合力镇石燕村党支部书记郑会明说。
对于跟随杨国斌返乡的陈军来说,返乡带来的是切实的幸福感。“早年跟着杨总在广州学到了技术,现在回老家带家人来厂里干活,不仅可以陪伴父母和孩子,也有不错的收入,还有在外漂泊所不曾有的踏实感。”据陈军介绍,妻子叶玲在厂里一个月也有近5000元的收入。
“下一步,我们想让婚纱厂逐步拓展国内市场,规划把村子打造成婚纱礼服展示中心,让游客体验制作简单的婚纱装饰品;再结合乡土风光打造婚纱摄影景点,融合合力镇的凤凰李、蜂糖李、黄桃等产业,带动农产品和土特产销售,让‘浪漫经济’惠及更多乡亲。”郑会明说。□文/图 记者 王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