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 作者:2025年08月06日
(上接第一版)卖点不是唯一,服务品质过硬才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以热度居高不下的“疗愈经济”为例,一些商家在营销“心灵SPA”“减压课程”等项目时大力贩卖焦虑,消费者不仅不舒心,反而更糟心。归根结底,情绪消费的底层逻辑是对人的关怀。因此,要想实现从“物有所值”到“心有所属”,抱着“赚快钱”的思路搞噱头、博眼球是行不通的。精准洞悉人们内心的“情绪褶皱”,以更多巧思和匠心推出具有人文内核和情感内涵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经营主体抓住情绪消费机遇的制胜之道。
同时也要看到,推动情绪消费实现长期健康发展,也有赖于构建更清朗、友好的消费环境。情绪价值通常难以量化,往往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定价规范。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如何认定?消费者维权时该怎样举证?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以更高的治理智慧进行解答。强化市场监管,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做好保障,才能确保行业始终走在发展正轨。对普通消费者来说,适度为情绪买单可以为生活增色,但也不应将幸福感过度与“买买买”绑定。想要安放好心理、情感需要,还必须善于鉴别、理性消费。
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持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传统衣食住行用的消费需求获得满足后,不少消费者转向追求品质化、美学化的个人体验和感受,正是消费换挡升级的现实表现。情绪消费等新消费领域的成长壮大表明,紧盯消费者日趋差异化、私人化、个性化的消费偏好,顺势而为做好消费品质提升和消费环境改善的文章,必能发掘出新的内需增长点,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人民日报记者 李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