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 作者:2025年07月25日
乌梅山景区。 (陈建新 摄)
达川区连巴山、通嘉陵,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神秘的巴国传说,更有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红色记忆。
国家级非遗安仁板凳龙应邀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展演,省级非遗石桥烧火龙连年春节在网络破圈,原创歌曲《老家达县》登上央视音乐频道……近年来,达川区坚决贯彻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川渝特色、彰显“宜美达川”独特魅力的新路子。
非遗展演焕发文化新活力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入夜时分,达川区石桥古镇万人空巷,热闹非凡。绚丽的焰火中,一条在人群中舞动的火龙将为期三天的2025年达川区“贺新春·促消费”石桥烧火龙民俗文化活动推向了高潮。不仅每天有数万游客涌向石桥看火龙表演,游客们拍摄的视频、直播获得的“8000万+”点击量,更是让这条“火龙”火遍网络。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石桥烧火龙民俗,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这条烧了千年的“火龙”,不仅是隐藏在石桥古镇背后的文化密码,还是春节期间川渝地区连续多年的现象级地方民俗文化活动。
与石桥烧火龙不同,以长条木凳为基础,竹篾条、稻草、苞谷壳等农作物秸秆装饰的安仁板凳龙,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舞到了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每场演出都吸引众多国内外嘉宾关注。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6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0项、区级非遗保护项目27项。近年来,达川区不断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和非遗故事,一方面通过加强民俗传承基地的建设和传承人培养,对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另一方面,通过结合重大传统节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非遗展演、技艺体验、民俗巡游等活动,开展沉浸式非遗体验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参与度。
为打通“非遗+文旅”新通道、打造文旅融合新IP,达川区还对特色非遗项目进行品牌化包装,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线路设计,打造“非遗体验游”“传统技艺研学游”等特色线路,在景区内设立非遗工坊、体验馆,开发非遗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旅游商品,推动了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乡愁记忆融入旅游新地标
早春时节,距离城区20多公里的达川区乌梅山景区及周边乡镇种植的数万亩乌梅花次第开放。
穿行梅林,一簇簇粉白相间的乌梅花儿迎风招展,零落的花瓣纷纷扬扬,仿佛沉醉于花的海洋,令人心旷神怡。前来赏梅的游客,不仅让乌梅山庄、森林印象、蔡家农家乐等景区的民宿、餐饮生意火爆,游客们还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向市民推介乌梅山。
近年来,达川区围绕“留住乡愁”,提质发展“原生态”乡村游,依托乡村休闲旅游景点、传统村落、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自然禀赋和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积极发展田园风光、农耕体验、赏花采摘等业态,打造了一批近郊旅游新地标。
位于赵家镇的帝源生态农场是达川区起步较早的家庭农场,该农场利用独特的山、水、田园自然景观,升级打造有机草莓、葡萄、珍稀蔬菜采摘园和生态餐厅,推出特色菜品,并结合民俗文化打造集休闲农业体验与康体养生度假于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成为市民周末近郊游的热门首选目的地。
近郊游,到达川,青山绿水有乡愁。作为一个以农业农村为主的市辖区,达川区除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建设近郊旅游新地标,还通过举办“赏花节”“采摘节”“丰收节”“美食节”等多种多样的乡村文化旅游活动,大打“乡愁”牌,激活了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池春水。
城市烟火激活消费新动能
5月21日,2025年“川渝陕”龙舟邀请赛暨“划遍四川”达川站活动落幕。活动汇聚了全国35支龙舟队的700多名专业运动员参赛。
赛事不仅吸引了53.6万人次线上观看,还有数万游客白天现场观赛,夜晚打卡达川特色美食、感受城市烟火气,参与啤酒畅饮、音乐狂欢。
赛事期间,达川区三里商圈客流环比增长18.6%,餐饮、旅游、文化等多个行业销售额实现大幅增长,全区各类活动吸引客流量超12万人次,拉动消费超5000万元。时至今日,这场赛事掀起的消费热潮仍在延续。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接住这波赛事流量的是达川区近年来在升华商圈、三里古街等特色街区打造的深夜食堂、地摊经济、烧烤品茗、日咖夜酒、情景派对等消费场景,是由十里州河观景廊道和音乐公园、岛尖公园等构建的“城市慢生活”景点,是达川大街小巷处处散发的烟火气。
城市烟火气激活消费新动能。近年来,达川区通过承办(协办)西南拳王挑战赛暨川渝武术精英赛、全国少年女足邀请赛、“双羽天下”羽毛球赛等国省级赛事和举办乌梅山新春登山祈福、岁末刨汤盛宴、古街灯会、国潮音乐节、“万人砂米团”奇妙新春夜等活动,让“吃在达川、玩在达川、消费在达川”成为一张崭新的名片。
□特约记者 陈小平 记者 何双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