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版次:04    作者:2025年07月25日

青石板路上,孩子们蹦跳着奔向“红色文化一条街”;斑驳墙面上,唐在刚烈士带领川东游击军战斗的壁画栩栩如生——这是开江广福镇最鲜活的日常,也是革命先辈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近年来,广福镇深挖红色资源富矿,将峥嵘岁月里淬炼的信念力量,转化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让红色基因在乡土间流淌成河,激活了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

红色阵地聚人气

老建筑变身“网红打卡点”

“以前陈列室大门常锁着,哪想现在成了天天有人来‘打卡’的热地!”看守中共广福特支史料陈列室的管理员蒋祖奎望着络绎不绝的访客,感慨中满是欣慰。为让沉睡的红色资源苏醒,广福镇将尘封的唐在刚烈士故居、川东游击军指挥中心旧址等红色坐标串联成线,构建起“一核多点”的红色教育矩阵。其中,修缮一新的唐在刚烈士故居,凭借厚重的历史底蕴成为最具人气的红色站点。推开故居大门,时光仿佛在此凝滞。大厅内,泛黄的奖状、斑驳的勋章静静陈列,锈迹斑斑的水杯、磨穿底的草鞋等,一件件实物带着岁月的温度,勾勒出唐在刚为共产主义信仰冲锋陷阵的英勇身姿。“这里原是我的家,唐在刚是我爷爷的亲兄弟。”故居解说员、烈士侄孙唐一文的讲述,让历史多了份血脉相连的厚重。

红色文化不只“上墙”,更要“出圈”。主干道上的立体红色文化墙,以浮雕与彩绘交织的艺术语言讲述革命故事,成了游客镜头下的“流量担当”;红源广场上,老党员讲的战斗故事总能围起里三层外三层的听众。数据显示,这些红色场所年均接待游客、群众超2万人次,曾经冷清的老街区,在红色光芒的映照下重新焕发烟火气。

红色活动暖人心

老故事焕发“新生命力”

“唐在刚15岁就揣着信念加入革命队伍……”每周六,广福小学退休教师周昌平都会准时出现在陈列室,用自创的“方言评书式”宣讲开讲“红色故事会”。他把史料里的文字化作乡音里的故事,让遥远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今年以来,全镇53场故事会场场座无虚席,红色声波在街巷间久久回荡。

红色教育正从“说教”变为“沉浸式体验”。暑期的青少年红色研学活动中,孩子们穿上军装、系紧绑腿,重走当年游击队员踏过的山间小道,用竹筒运水模拟战时后勤、在草丛中练习战地包扎;周末的红色电影展播周,村民们自带板凳围坐露天银幕前,《建军大业》里的枪声仿佛穿透时空,与身边的红色土地产生共鸣。“以前觉得英雄故事是书本里的字,现在自己成了故事里的‘小战士’。”参与研学的学生笑着说。

传统文化更让红色基因有了新载体。端午节时,党员志愿者与村民围坐包粽子,粽叶里裹着的红色知识卡片,让清甜糯米多了份精神滋养;春节的火龙巡游队伍中,年轻人高举的龙旗上,唐在刚与战友们的战斗场景随龙身起伏,古老民俗与红色记忆在烟火中交融。截至目前,19场特色民俗活动,让老手艺有了新舞台,也让红色故事钻进了百姓心窝。

红色治理促人和

老传统孕育“新乡风”

“多亏村上干部跑前跑后,我家危房改造手续才办得这么顺!”提及村里的党员示范岗,石板滩村村民难掩感激。广福镇推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200余名党员“挂牌上岗”,化身政策宣传员、事务代办员、矛盾调解员。翻开党员樊迎港的走访记录本,“李奶奶家水管漏水”“刘大爷想申请低保”等民生小事密密麻麻,已解决事项旁的红勾,像一个个温暖的句号。

红色文化正悄然浸润村规民约。兰草沟村将“互帮互助、勤俭持家”等革命年代的优良作风写入村规,村民自发组建义务巡逻队、环境整治小组,昔日“各扫门前雪”的邻里,如今成了“共护一片天”的战友;唐氏家训中“爱国爱家、正直做人”的训诫,被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在全镇传唱,成为家家户户的精神坐标。如今,兰草沟村村规民约入选省级“川渝乡约”榜单,唐氏家训获评省级优秀家规家训,成了广福镇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从老建筑的新生到新风尚的养成,红色基因正在广福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青石板路上的脚步、陈列室里的讲述、村头巷尾的笑脸,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传承红色精神,从来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望,而是让信念之火照亮治理之路,让革命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在这里,红色不仅是历史的底色,更是未来的亮色。□记者 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