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月光下的文字

——戴志刚散文集《月光皎白》读后

版次:06    作者:2025年07月25日

机缘巧合,获得作家戴志刚先生惠赠的新著《月光皎白》。这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于各大报刊的二十七篇佳作,分上、下两辑,上辑“人间有情”,下辑“大地有痕”。“有情”对“有痕”,既押韵又巧妙。我们生于大地,活在人间,一切的生死别离在此上演,一切的悲欢离合在此重演。而那轮映照千年的皎洁明月,正静静地俯瞰着这一切。

书中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成长的轨迹:从乡村到军营,从军人到作家,从打工者到创业者,从为人子到为人父,从青丝少年到两鬓微霜。那个自麻雀湾走出的少年,始终将故乡揣在心底,未曾有半分遗忘。

让每一个人都活在文字里

一幅风景照片,纵使再美,若无灵魂点睛,终显呆板无趣。

一本书,若仅堆砌对生活的冗杂感悟,或流于说教条框,未能落笔于具体的人和事,读来便索然无味。

《月光皎白》开篇即以人入题,借景物烘托人的生存境遇与情感纠葛,用至真至朴的文字,刻画出生命中那些浓墨重彩、永生难忘的亲人与乡邻——嗲嗲、母亲、德爷爷、春叔、八金九银、丫姐。

首篇《嗲嗲》便深深打动了我。作者用朴素平实的文字,道尽了嗲嗲一生的坎坷多舛。那些辛酸苦痛,都化作皱纹,深深镌刻在他的面庞与须发间。嗲嗲名唤木生,一生也与树结下不解之缘。文中写道:“勤劳的嗲嗲,以在房前屋后种树种花的形式,生长着他的梦想和希望。”嗲嗲熟稔每棵树的生长习性、品格功用,也将对生活的热爱、希冀与坚守,悉数浇灌其中。树不枯,人活着便有盼头。

《德爷爷》一文,则生动勾勒出一位虽未读书却技艺精湛的老农形象。尤其描写其手艺时细致入微的刻画,既源于作者儿时的敏锐观察与深刻记忆,也见其对文字的娴熟驾驭。文末那句:“那一刻,我知道,他已臣服于岁月”,凝练而有力,瞬间令人感同身受。年轻时我们总企图追赶、征服时间,暮年方悟,原来我们终究只是岁月的过客。漫长一生,亦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粒微尘。

作者写母亲,则巧妙运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手法。读者既能看见母亲年轻时的坚韧、善良与持家有方,也能读懂她年老时的无助——那份坚韧犹在,却平添了暮年的力不从心。她依然对子女絮絮叨叨,倾泻着牵挂;恐惧死亡,却又想安顿好身后事。这样的母亲,伟大而勤劳,是千万母亲的缩影与真实画像。

一段段回忆,一件件往事,早已深植作者心田。只要记忆尚存,这份温暖的亲情与淳朴的乡情,便会长伴人生。

让每一处景都成为笔下的花

书中对景物的描摹亦是亮点。既有大开大合的壮阔叙述,亦有借景喻人、动静相宜的细腻笔触。多年的笔耕不辍与持续积淀,使作者对文字的运用娴熟自然。书中无矫揉造作之句,亦无生硬过渡,皆是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经记忆反复淘洗、提炼、修正,再融入人生风霜后的感悟。

《桂子一地红》中,作者将生命印记与桂花树紧密相连:童年时嗲嗲植于北厢房前的丹桂;桂林军营食堂前成排的桂花树,树下飘香的桂花汤;随父赴湘东茶陵寻根,在老祖祠邂逅的丹桂;最终选择的单位大院里,那两棵高大繁茂的丹桂……桂花树贯穿了作者的童年、青年与壮年,也成为他追寻家族血脉的精神指引。这一棵棵丹桂,于作者而言,不仅是生命的陪伴者,更是人生各阶段的哲学注脚。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苏格拉底这“永恒三问”,亦是作者从丹桂中体悟的生活本质与意义。家族的根系血脉、人生的抉择追求、过往的思量与未来的方向,或许都能在这桂花树里寻得答案。这树,是家族信念的传承,是爷爷坚守的挚爱,是维系亲情最坚韧的纽带。

作者所遇之人,都曾在桂花树下与他牵连,有过笑谈。桂花树默默记下这一切,待每年秋至,绽放出细密的红色小花——那便是人间所有相遇的印记。一棵桂花树,记载着光阴流转,承载着生活的全部。

让每一篇文章都被记住

作者对故土的炽热深情倾注笔端,无论是采风途中、旅行间隙,还是老友重逢之时,他总在叙旧、游赏间用心记录风物,并耗费大量心血研读当地历史人文。

下辑多收录采风之作。《隐于泥土深处的时光》《不道衡阳远》《怀古宋玉陵》《春风拂过地坛的夜》等篇,我反复品读,由衷敬佩作者有感而发的深情与深厚的笔力。

作者笔下的每一处,绝非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他必先研读方志、梳理历史脉络、深入街巷肌理,方能成就一篇篇值得珍藏细品的佳作。

《隐于泥土深处的时光》中,作者从澧阳平原城头山6300年前的城池落笔,写先民狩猎、聚集、抱团取暖,渐成村落。随着人丁兴旺,首领们商议取土筑墙,范围渐扩,护城河、城门、城墙次第出现,交通规划、房屋分布、集市形成……一切只为让居住环境“好一点,再好一点”。如今,它成为“我国早期古城文化遗存中保留最系统、完整,底层关系最清晰、最具代表性的古城遗址”,将华夏文明推向成熟,生生不息繁衍至今。作者的文字引领读者穿梭古今,从村落演变至城市,令人为辉煌的华夏文明自豪,更油然而生一份传承的责任——这责任,当代人义不容辞。

《怀古宋玉陵》则让读者重新认识了这位与屈原齐名的文学巨匠。作者勾勒宋玉的生平、文学成就与作品风格,写其前半生的功名追逐与后半生的淡泊超然。一个真实而伟大的宋玉形象跃然纸上——他俊逸清秀,学富五车,怀凌云之志,亦曾屈从王权。他开创赋体,在贬谪的困厄中却写出《风赋》《神女赋》这等千古绝唱。

“千百年来,世间总充斥着太多难以名状的不公正,唯有时光凛然,维持恒定和公平。”书中此类蕴含哲思的句子比比皆是,足见作者文字已臻于知微见著之境,兼具美感与深度。

人与人素昧平生,却能借由文字,结识一位优秀的作者。纵然无法目睹岁月在他容颜刻下的痕迹,但能读懂这流淌在月光下的文字,亦不失为人生一幸。

□李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