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6 作者:2025年07月25日
在教育焦虑席卷社会的当下,小说《不负寒窗不负娃》(原名《为儿为女》)以姚大民夫妇为女儿小升初读名校而筹措经费为主线,勾勒出普通家庭在教育焦虑与生存压力下的生存图景。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跌宕的故事,呈现转型期中国社会教育与家庭的伦理困境,既是教育批判录、底层生存的温情赞歌,更是映照社会病灶的多棱镜。
生存与教育共生之困中的本真守护
小说以姚大民夫妇为女儿升学筹备“活动经费”的焦灼场景切入。姚大民夫妇的焦虑并非个例,而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在教育“军备式竞赛”中的缩影。当代文学中的教育叙事常陷入两种极端:或为“阶层跃升”的励志爽文;或为“教育焦虑”的批判文本。而《不负寒窗不负娃》的独特性,正在于以一个身处底层的普通家庭为切片,书写并还原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对贫困的诚实书写是其底色。姚家租住的“连屙屎的棚棚儿都得租人家的”旧屋、曹勤在超市“站班到深夜”、姚大民“理平头、买仿皮包”见易老师时的局促……这些细节并未渲染“贫困的崇高”或“苦难的悲情”,而是以白描呈现贫困的日常性。更珍贵的是,小说未将贫困与教育对立,而是写出二者的共生关系。姚家为了让女儿姚雪进“一三九”(锦都市三所重点中学)而焦虑,源于最朴素的期待:“孩子多读点书,今后不用像我们这样出死力。”
小说对教育异化的揭示,更直指社会的深层病灶。“一三九”学校通过超纲奥数、“活动名额”构筑的筛选壁垒,看似公平竞争,实为资源垄断的隐性暴力:易老师、肖雅等中间人形成的食利链条,将入学资格异化为商品交易。姚大民接触的四个“能人”要价从12万元飙升至23万元,折射出教育腐败的深度。这种系统性扭曲逼迫普通人共谋:姚大民从怀疑潜规则到主动筹钱行贿,曹勤从骂丈夫“窝囊”到四处借钱,展现了一个老实家庭在体制性压迫下“理性堕落”的过程。
但小说没有停留在对“教育腐败”的批判,而是通过姚雪的成长经历,闪现出教育最本真的力量——姚雪故意让弟弟赢球时的狡黠,热粉蒸肉时要让父母闻到香味就眉开眼笑的体贴,主动安慰父亲“不管哪个学校都会努力”的豁达。这些品质不是奥数题训练出来的,而是家庭在日常互动中传递的成长养分。正如姚雪的奶奶用“把租住房打扫得比别墅还干净”的行动告诉她“劳动光荣”,姚大民用“出门必打招呼”的仪式教会她尊重与牵挂,曹勤用“女孩儿要吃得亏”的叮嘱培养她的豁达——这些不图回报的养育,恰恰构成一个人最珍贵的精神底色,让教育回归守护成长的本真。
家风传承的隐性渗透与现代困境
如果说生存与教育的交织回答了成长如何发生,那么家风传承则诠释了未来如何被定义。在《不负寒窗不负娃》中,姚家的家风传承没有“忠孝节义”的祖训,而是以具体任务、代际互动、生活实践为载体,在平凡日常中实现隐性渗透。长辈用认真活的方式,为下一代写下生存说明书;不是强加的行为约束,而是通过“做中学”“看中学”,让善良、责任、坚韧,成为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任务式责任教育是最生动的传承课堂。姚大民在姚清六岁时,要求姚雪“每天带弟弟运动半小时”。这一任务表面是体能锻炼,实则暗含“长姐如母”的责任传递。通过这种任务式互动,姚雪学会了担当,姚清则在被照顾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责任意识没有被抽象成“你要照顾弟弟”的口号,而是转化为“今天打多久球”的具体行动,让责任从约束变为滋养,为未来成为有担当的公民埋下伏笔。
生活点滴的模仿是家风最本真的传承。姚雪的奶奶作为“20世纪60年代农村老高中生”,秉持“学工学农、以劳动为荣”的价值观,即便在租住房中也将“厕所、厨房打扫得窗明几净”,甚至主动“带走”邻里的垃圾袋。这种爱干净、不偷懒的生活态度,被姚雪自幼观察并模仿——她一岁多“扯餐巾纸只取一张”“掉饭粒立即捡起”,幼儿班时主动清理同学掉在地上的菜。同理,姚大民“出门必打招呼”的习惯,也在孩子的耳濡目染中成为家庭仪式。这些细节说明:家风的传承不需要刻意教,只需要长辈认真活——你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小说并未回避家风传承中的现代困境。姚大民夫妇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子女教育的行为,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抗争,也可能成为新的枷锁:教育投入的“孤注一掷”——姚家九年仅攒8万元存款,却愿为女儿升学倾其所有甚至抵押祖宅,反映底层家庭改变命运渠道的单一性;价值传递的内在矛盾——姚家一方面教导孩子诚实劳动,一方面又不得不示范如何行贿;一方面强调成绩至上,一方面又希望孩子保持纯良品性;代际差异的隐性冲突——奶奶代表的“60年代劳动观”、父母奉行的“拼搏哲学”与子女面临的“奥数竞赛”,构成三代人教育观念的变迁轨迹。这种困境折射出中国式家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矛盾:当传统耕读传家的价值观遭遇教育市场化的冲击,家庭教育不得不成为理想与妥协的混合体。
人性温暖微光孕育民族希望
当我们将视角从家庭拉升至社会,会发现《不负寒窗不负娃》的终极叩问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公平,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未来高度;当教育改变命运成为极小概率的幸运儿游戏,这样的教育生态如何培育出有希望的下一代?
小说对教育异化的揭示,本质上是对社会责任缺失的警示。作者的可贵在于,没有止步于讲故事,而是在冷峻的社会批判外,执着于对人性温暖的细腻捕捉和耐心书写——这种温暖不是浪漫想象,而是生活重压下倔强生长的情感根系,是民族未来最珍贵的精神底色。
人性温暖通过多重关系展开。
家庭成员的捆绑式生存传递着最质朴的温暖:姚大民接送妻子下班被儿女戏称为“牛郎驮仙女”,曹勤抱怨丈夫却给他多加荷包蛋,姚雪在父母争吵后热饭菜,姚清用童言化解紧张……这些细节构建了用伤害表达依赖的情感逻辑。
阶层内部的微弱互助是黑暗中的萤火:刘老师作为体制内的“清流”,为姚雪争取合法入学机会并拒收酬金,称“农民工是城市的功臣”;朱聪明提供中介信息、曹勤大哥抵押房产等穷人帮穷人的朴素善意,是姚大民一家身处困境中最有力的支撑。
孩童世界的纯净对照是未被污染的净土:姚雪姐弟的羽毛球赛、郑白娇对姚雪的真诚崇拜,构成未被功利污染的童真地带。郑白娇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孩子,其平等友谊观反衬成人世界的势利,她的“你那么优秀”成为对畸形规则最天真的控诉……
这些人际传递的温暖所绽放的微光,不仅照亮了姚家的租住房,更照见了民族希望的精神底色。正如小说结尾姚雪通过合法途径入学,看似偶然的希望背后,是她“科科前两名”的实力、“工整问候信”的教养、“主动安慰父母”的懂事——这些品质,不是“活动经费”买来的,而是家庭用爱与坚持培育的。它告诉我们:民族的未来,在每个家庭“为孩子多切一片肉”的日常里,在每个孩子故意让弟弟赢球的善意里,在每个普通人能帮一点是一点的温暖里。
更重要的是,姚雪的成长轨迹证明:即便在教育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家庭依然可以通过劳动习惯、责任意识、温暖互动等非功利的教育,为孩子注入向上生长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恰恰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未来资本。
蒋兴强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既记录了普通人在教育“军备式竞赛”中的挣扎与迷失,揭示了教育异化的残酷现实,也折射出中国家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阵痛,更传递出对人性本真的执着守护。它揭示了教育的真谛:不在“不负寒窗”的个体拼搏,而在构建“不负每个娃”的公平机制,也点明了人性的温暖:不仅在于顺境的锦上添花,更在于绝境的相濡以沫。这或许正是作者再次提升,将近两万字的《为儿为女》丰满血肉,又增添几千字的情节成中篇,名也改为《不负寒窗不负娃》的深意——前者是家庭的单一视角,后者是对整个社会的叩问。由此,带来最深刻的启示:教育是民族未来的根系工程,而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每个普通人的微光,终将汇聚成民族向上生长的力量!
□冯晓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