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楼之吟

版次:08    作者:2025年07月25日

巴山大峡谷,山水迤逦,虽美不胜收,其壮美却在罗盘顶上,点缀其间的俊美,当属屹立于与重庆开州的大进镇、满月镇接壤的险道要塞的关楼,是一道蕴含历史人文的建筑景观。

仲夏的一天,与一群朋友登上关楼。俯瞰崇山峻岭,像是对关楼的朝拜,群峰争翠,蜿蜒叠嶂,辽阔之美,放纵思绪。天空是蔚蓝的,山是青翠的,从山下缓慢升腾的一团团薄云,带着几分桀骜和执着,几分激越和孤傲,塑造了这高山之壮美。

当手掌触摸着青砖砌成的墙壁,又放在砖块上,是一种抚摸,似乎砖块也在感受着我的体温。方正规整的砖块,成为墙壁的伟岸和雄伟,而缝隙里藏着风雨沧桑的故事,当然是难以知晓的,只为一时愉悦,生发慨叹而已。

山风由此乘虚而入,撩拨衣襟,轻扫脸庞。

我站定了脚跟,迎风仰望,远处有几只鸟儿在盘旋,不快不慢,很有节奏感,飞得极高,在我的视线之内。我想,鸟儿的盘旋,并非在表演,而是给我一个遐想,在风中飞旋的道理,既不是给人看,也不是人们喜欢的夸张,用“壮志凌云”之类的词语,去鼓励、去赞美什么,可以说,这些鸟儿的举动,纯粹是为了觅食罢了。在某些时候,人们总爱给动物强加一些意义,殊不知它们活得比人更明白。

因风的力量,让弥漫在关楼上的雾气,时聚时散,形态变幻,让阳光忽明忽暗。聚时,一条抵达关楼的平坦公路上,难识人影;散时,又豁然开朗,远处的村落、田畴尽收眼底。这雾气倒像是个任性的孩子,忽而哭闹,忽而安静。

在我转身时,发现从石缝里长出的几株小草,开着绚丽的花,但身子瘦弱得可怜。正如一句古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如此弱小之物,在这等高处,坚强地活着已是奇迹,居然还要开花,这倔强且不屈不挠的小草哦。转念一想,或许开花于它而言,不过是件极平常的事,倒是我有些自作多情了。

关楼的对面就是灵官庙,相望之间,似乎听见千年之外,晨钟暮鼓之声,隐隐传来。

远古钟声,在这高处听来,因云雾的修饰,像是从另一个世界传来的,感受“钟声悠扬”的意义。对于钟声的“悠扬”,我认为是听的人心里有一份悠扬的感觉罢了。

阳光在头顶,山风依然跟在身边。人总爱往高处爬,只想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但要站在哪里看风景、看世界呢?有人说,其实,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眼中的世界还是那个世界,重要的是风景的变化,在于一个人的思考或情绪的变化。

在关楼上,在山高之处观看云,看到的云,不会重复,因变化而多彩。一会儿如奔马,一会儿如羊群,一会儿又似叠叠山峦,眨眼之间,便化作游丝,在阳光下散尽。这变幻的戏法,使人想起李白笔下的飘逸灵动之云,如《登太白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这是充满仙气的云,仿佛可乘风云游天际,情怀浪漫,豪放不羁;再如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自然之禅意的象征,云的悠然自得,超凡脱尘。

此时此刻,云的缥缈如仙境,古诗中早就有了,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描述:“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里的“云深”,既是山的幽静与深邃,更是营造出的一种超凡脱俗、如梦似幻的仙境氛围,仿佛置身于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耸立在云端之间、山顶之上的高楼,既是对大地的征服,又是对天空的谦卑仰望。当登临楼者伫立远眺时,视线便在征服与仰望的空间中延伸,成为丈量大美河山的标尺。

千里巴山的豪迈与雄健,从李白《蜀道难》的豪情壮志中,生发征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羁绊和艰险。正是这首诗的书写,成为最初对大巴山的海拔高度的认知,明白并懂得“千难万险,须不屈不挠”;启发教会我们“千山万水,只要肯登攀”,变成一种砥砺前行、激越向上的精神力量。

的确,当站在山顶,俯瞰那些盘踞如巨蟒、蹲伏似雄狮的千沟万壑,在贫瘠岁月里,曾是囚禁视野的牢笼。由此,想起多年以前,蜗居在千沟万壑中的代代山民,对着重峦叠嶂控诉而赌咒,将山看作命运的障碍,恨不得乞求上苍将其夷为平地。

这种怨气的涌出,多像我们初遇人生困境时,总把横亘眼前的高山视为恶意,在人的一生中绕不过。但只有经历了这些起伏的曲线,才能成为一个精神饱满、充满斗志的人,而人生,就在这之间生存、生活、生生不息。

高楼在山顶上,会给人一种获得某种灵动的平衡。

在高楼的大门处,俯瞰山下绵延的山峦沟壑,似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风范,正如李白所言:“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感悟并惊叹,面对这座建筑的雄伟,感受关楼的挺拔与宁静,是山巅与高楼叠加构成的胜景。

如果说“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底气,来自认知高度的彻底转换,那么,一座混凝土构造的高楼不会是冰冷的,由此明白高耸于山巅的伟大之处,同样屹立着最深邃、最高阔的隐喻。仰望遥远之山峰,与俯瞰更深之谷底,其中也对自身审视,坚信“我本高山,而非溪流”的含义。

巴山大峡谷,一个与秦岭山脉相依相伴的风光大美之地。

一幅展开的画卷里,如数家珍的景区景点,桃溪谷、大象洞、画架沟、罗盘顶的自然奇观,以及高楼、栈道、民俗的生动影集,更有漂流、飞车、秋千的浪漫情韵,在山路不只十八弯的画境中。

站在高处眺望,与俯视的情怀是一样的,既有精神,也有力量,仿佛看见发源于莽莽群山之下的河流,如前河、中河、后河、州河。它们前呼后拥,一路奔腾到渠江,再到嘉陵江,奔向长江大海的气魄,雕刻着座座大山的雄健、列列山峦的风韵、道道山梁的英俊……

朋友的一番话,引出哲思。他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山巅上的高楼——不是为看得更远,而是为看得更真;不是为俯瞰众生,而是在云雾缭绕时,仍能辨认出内心最初的期盼和希望。

在下山途中,透过缆车的玻璃窗,目光环顾,身体向下,与高山作别,笑谈热烈,情绪交织,感受至深。

正是,在巴蜀大地的最东边——宣汉,幅员辽阔,千山竞秀,峰峦相聚,绵延着千古风韵。俗话说:历史是一根线。说到巴山大峡谷,必须要说宣汉的历史,根连巴山大峡谷,而展现这片广袤山川的历史片羽、人文精神。

同行的李姓前辈说,他对这片山水的深情吟诵,有这样的几个故事,让他敬畏。一是在清光绪年间,宣汉乡民袁廷蛟联合民众,请求官府“粮清民安”,反抗官府的黑暗,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一部川剧演绎的《巴山秀才》,展现宣汉民风淳朴而彪悍,彰显巴人不屈不挠的正义之气,追求真理而勇于抗争的壮怀激烈;二是一县成军的红三十三军,生长于这片底蕴深厚的红色沃土,载于史册的厚重描写,传承宣汉人民坚定英勇的革命斗争精神;三是揭开巴文化迷踪的罗家坝遗址,呈现历史沧桑而独具的文化魅力。

坐在缆车上,目光中的风景,自上而下,散落在山间的青砖楼房,一座座、一幢幢,靓丽端庄,气质挺拔。

“高山之间的村庄,不再是山汉子的模样;山峦之中的炊烟,不再是呛鼻子的蒿草……”一位前辈的笑谈,与我的思绪紧密相连。在高山之上眺望,情落于高山之间的村庄,看到的风景如画,也读到了新时代阳光下的一首首唐诗宋词的绽放。

带着高山之巅上的远眺、高山之中的寻觅,用目光收割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思,与夏日千里巴山的气息,和美不胜收的景色、景物,拥抱在胸间,按捺到心底,又不得不期待登临关楼的最佳时节。在寒冷的雪花纷飞时,站在楼上,感受冬季赏雪的喜悦,感受一幅“琼枝玉叶,粉妆玉砌”的壮丽景象,感叹关楼,不愧是巴山大峡谷中的一颗“碧玉”。

雄关之楼,傲立山巅,托起巴山大峡谷的灵韵风情。登楼俯视,犹如眺望,低吟浅唱会从心中涌出,深情赞美也会一起飞翔!

□杨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