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5年07月18日
每每看到84岁的老父亲,坐在阶沿的矮凳上,佝偻着背脊,捧着一本泛黄的《今古传奇》细细翻看,父亲读闲书的过往,又浮现于眼前。
20世纪60年代,父亲初中毕业回到山区老家,在村小当民办教师。从此,他一边种地,一边教书。为补贴家用,他还拜邻村老中医为师,挎着简易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治病。农民、教师、村医,多重角色让父亲忙碌得就像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尤其是土地承包后,为多打粮食,多育肥猪,为三个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父亲忙得几乎脚不着地。每天去学校,他总是掐着时间点,一路叮咚着下一面长长的斜坡,再上一面坡,在预备铃响起之前赶到办公室。放学之后,又一路叮咚着赶回家,或扛着锄头挖土,或挑着粪桶施肥,或挑着担背着筐去山野收割……待母亲吼叫着赶回家,手忙脚乱地端上碗吃饭。病人咳着、喘着赶来了,他只得放下碗筷,赶紧招呼病人。一番望闻问切,给病人递上药送出门,中午时光已过大半。眼见上学时间步步紧逼,他又重新抓起碗筷,胡乱刨几口,便一路小跑着往学校赶。
父亲是如此忙碌,那些孩子,那些农活,那些病人,几乎把他的时间都挤占完了,哪还有时间看闲书?小时候,除了正月初一初二,见他搭个凳子独自坐在那里,入迷地翻着泛黄的部分册页脱落的《三国演义》,几乎不曾见他看过书,但家里那些起卷的毛边书告诉我,也许在我不知晓的情况下,父亲在偷偷翻看那些闲书。
随着年龄渐长,我发现父亲常把学校的报纸带回家,每当有空闲时间,他便像贼似的拿起报纸翻看,母亲的责骂刚到,他已丢下报纸,然后不经意间又拿起报纸。如此反反复复,母亲便一本正经地笑问他,是不是要考状元?父亲呵呵一笑,将报纸一丢,就忙农活去了。
真正见识到父亲读闲书,是我参加工作之后。那时,我在乡中心小学任教,父亲依旧在山区老家教民办。有时,乡中心小学的领导到村小检查工作,邀约我同行,我便屁颠屁颠地领着他们往老家的村小走。
村小学的办公条件委实糟糕。偌大一间办公室,黄泥铺就的地面,凹凸不平,六七位老师挤在屋子中央那张硕大粗粝的办公桌上,每个位置前都码起一大摞作业本。让我惊奇的是,父亲的位置前除了厚厚的作业本,还堆码着一叠《今古传奇》《传奇故事》等杂志。我随手翻翻,里面居然有不少折痕,偶尔还划有红线。一位老师大约看出了端倪,笑着告诉我,说父亲太迷恋这些杂志了,它们一到,必抓在手里。可他实在太忙了,毕业班的语文,家里的包产地,他只能随便翻翻,通览一下目录。有时实在丢不下,便估摸着时间,挑短的看;长的呢,看到哪里折叠到哪里,如果折叠页没看完,便用红笔作上记号……我想起家里那些《今古传奇》总会不时翻看到红杠杠,不觉恍然。
这些闲书,在工作上帮了父亲的大忙。那些年,他所在村小的老师们教完五年级,便迫不及待地让出来。接下来的六年级,毕业考试成绩关乎学校的形象,他们怕考砸了。父亲接过沉甸甸的担子,不慌不忙。他通过讲闲书上的故事,激发奖励和引导孩子写作文。一年下来,孩子们的语文成绩蹭蹭蹭地上升。他年年教毕业班的语文,年年考试成绩优秀,以致中心小学教毕业班语文的老师,都怵他这个初中毕业的语文老师。父亲也由此成了本村乃至本乡的“王牌”小学语文教师。
作为多年的民办教师,父亲一直渴望转为公办,机会终于来了。那是1990年,年近五旬的他,参加县上组织的转正考试。他知道数学是其弱项,考前只管把精力放在复习数学上,压根儿不管语文。一场考试下来,语文竟接近80分,不仅顺利转正,据说成绩还排在前列,这确实得益于那些闲书。
闲书还培养了父亲有远见卓识的能力,保证整个家庭向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老家在山区,娶老婆难。自表哥12岁订下娃娃亲后,便不断有人找到父亲,要给我订娃娃亲,父亲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要把钱花在孩子读书上。后来,我们三姊妹都通过读书离开了山区,两人做了教师,一人成了公务员。再后来,村里兴起建楼房,一些家庭甚至不惜举债把土墙房推倒,花高价从坝下拉来预制板,建起漂亮的楼房,父亲不为所动。结果,那些投入一生积蓄建起的楼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几乎都成了空心房。
闲书浸润着家庭,影响着我的生活与工作。小时候,父亲常把闲书带回家,一有空闲时间,我也爱找来翻翻,时间一久,我便养成了爱看闲书的习惯。考上中师后,学业相对轻松,让我有更多时间泡图书馆,有更多时间翻看那些闲书。闲书看多了,便蠢蠢欲动。于是,那些胡乱涂鸦的稿子,不时飞向各地报刊,尽管没有发表,却让我乐此不疲。参加工作后,我依然喜欢看闲书,兴致来了,也会写写稿,终有些许收获。更重要的是,闲书让我的业余生活变得充实。不仅如此,它还成就着我的工作。因为读闲书,语文课成为最受欢迎的课;因为读闲书,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也喜欢上了读闲书,几个迷恋写作的孩子,后来都成长为记者。
闲书不仅影响着我,还影响着我的下一代。女儿因为生活在读闲书的家庭氛围里,从小就喜欢看闲书。随着年龄渐长,学业压力增大,虽然平时没有时间翻看闲书,但好读闲书的习惯已深深印在脑海里。考上大学后,她迷恋上了八月长安的小说:《这么多年》《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她买了一本又一本。我调侃说,网络小说哪比得上……“你不懂。”话没落句,她已怒怼过来。我讪讪一笑。管她的,喜欢看闲书就行,或许有一天……就在不经意间,她的闲书转向村上春树、毛姆的作品,转向更多外国名家的作品。大学毕业考上研究生后,成天忙于化学实验的她,一旦有空闲时间,总爱一头扎进图书馆,捧起那些闲书。或许,这些闲书并不会给学业上带来多少收益,但一定会给她心灵以滋润,让她在面对困难时,变得淡定、从容,从而以更佳状态迎接学业路上的挑战。
父亲的闲书,滋养了三代人,在以后的岁月里必将还会继续影响我们的家庭。
□林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