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6 作者:2025年07月18日
□杨轲雯
周五的夜晚悄然降临,万籁俱寂,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周末做准备。我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如此良辰美景,正好借此机会,沉浸于那虚拟而又真实的武侠世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江湖之旅。我打开电脑登录开放世界ARPG武侠游戏——燕云十六声,准备感受一下千年前的风土人情,却未曾料到,正是这一日,我的心灵经受了一场意外的洗礼。
游戏是音画情的结合,在游戏中的我,化身侠客通过幻梦的方式,走在安史之乱后的漠漠黄沙中,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我遇见了一个故事。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被攻占,西域与中原断联,时任安西都护的郭昕,在孤苦无援的困境中,从青丝到白发,苦守西域50余年。为守护西域百姓的生命生活,郭昕用尽招数,下令屯田、用农具铸钱、帮助民众挖坎儿井,尤为触动我的是,那个关于挖坎儿井的故事。它以挖井人的视角展开,描绘了军民共筑水长城的壮举。这次在“江湖中”,我不愿做大侠,只想与乱世之中的普通人同频共振,这促使我迫切地想去历史深处探寻,挖掘坎儿井背后的故事。
游戏虽然吸引我,但更吸引我的是人文历史,我找到了这本名叫《中国坎儿井》的书,它详尽阐述了坎儿井工程的精妙之处,其主体构造涵盖竖井、暗渠、明渠与涝坝,暗渠之水悄然涌出,经由明渠潺潺流向农田,整个系统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坡度,无须外力驱动,便能实现自然灌溉的奇迹,但由于技术、地形地貌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古代挖掘坎儿井是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传承工程。在游戏中,我亲身体会到挖井人在无垠的沙漠中找水——挖掘——塌方——再找再挖的全过程,也感受到他们希望——失望——绝望——再燃希望的心路历程,一代代挖井人投入进去,为后代筑起生命的“水长城”。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段往事:
1981年8月20日,邓小平视察吐鲁番,对坎儿井饶有兴致。他走到米依水坎儿井边,喝了一口井水,赞叹道:“这水真凉啊!”邓小平回头问时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的铁木尔·达瓦买提:“这井有多长的历史了?”铁木尔·达瓦买提告诉他:“坎儿井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追溯历史,投身历史长河中回头看,有一说坎儿井起源于波斯,还有一说坎儿井起源于汉朝的“井渠”技术,但无论起源何处,都见证了中华大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民改造自然、不懈奋斗、勇于抗争的不屈精神。3000多年里,坎儿井在地下已经绵延了5000多公里,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三大古代工程。坎儿井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信仰的象征,它见证了无数代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奉献,技术达不到的地方那就投入一代代人,人力达不到的地方信仰总会到达,信仰能到达的地方我们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坎儿井的历史不禁让我想起,面对复杂的战略环境形势,为建设新中国而兴起的“大三线建设”运动,刚毕业的大学生自愿离开家乡远赴祖国的西部,这一走就是一辈子,“回不去的叫故乡”“只把他乡做故乡”是常有的事。我曾有幸与原来参加三线建设而入川的老人有过对话,他们用着明显有别于四川的口音告诉我:“蜀道难是真的难,有些路必须靠脚走,尤其是那些沿线山势陡峭,地形地势复杂的地方,行走在悬崖边,有时只能用双手、钢钎和铁钎开路,还要带着勘探器材,但是看到现在发展得这么好,现在想起来虽苦犹甜!”无私奉献是三线精神的灵魂,对照坎儿井的历史,这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挖井人”吧,艰苦奋斗为西部工业打牢了基础。
直到今天,作为地勘精神的传承者,我所在的地质大队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挖井人”。但是,今天挖出来的已不仅仅是水了,还有在高原、在荒漠、在盆地的一口口地下矿井。他们往前走,是孤独寂寞,是用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战场”,远离尘烟的世界。而其背后,是万家灯火,是人间喜乐,是奔赴向前的勇气。
今天的地勘人,和千年前的挖井人一样,也和因三线建设而入川的奋斗者一样,虽来自天南海北,但是同心并力,争做无名英雄,只为在祖国的大地上谱写最美的诗篇。而我自己作为随着时代潮流飘浮的一粒沙,在感动于人性光辉的同时,时常在想我能做些什么?热血的冲动转瞬即逝,而书本的启迪、游戏的感悟,乃至前辈们的英勇事迹,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滋养着我的思想,激励着我前行。我想到我能做些什么了,做好后勤工作,发挥一根火柴棍应有的作用,让奋战一线的各位同仁持续发光发热,照亮整片地勘行业的天地,而我也成为了“挖井人”的一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