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6 作者:2025年07月18日
“脉脉温情,好感人!”“这个短剧好有艺术感!”“真的绝了,每一集都把我看哭了!”最近,由重庆市渝北区文旅委、麦芽传媒倾力拍摄的文物活化短剧《今月曾经照古人》热播,全网话题量过亿,引发各地网友热议馆藏文物风潮,有媒体机构称其为“文旅融合的惊艳破题”。
“这么美的博物馆,求定位!”馆藏文物是“不动”的传统文化载体,经过短剧的演绎,何以能够破壁出圈,引发网友的热议、追捧?不少短剧以“卷”符号、造奇观、博眼球的“比雷”心态收割流量,《今月曾经照古人》何以成为短剧里的清流?的确,出“奇”制胜,靠“脑洞”打通流量出口,这是短剧的“主流创作”模式,“比雷”似乎成了短剧这条赛道的“不二法门”。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今月曾经照古人》在打通流量出口的同时,还强化了短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艺作品从来都需要想象力,以发挥推动剧情、塑造人物、表达主旨的作用,这是吸引观众的硬核。“居然是真实故事,太感人了!”“故事还有原型,挺感动的!”《今月曾经照古人》全剧以18分钟6集的精巧体量,以六件文物、六重时空,用“时空穿越+文物活化”的演绎手法,将个人成长、女性力量、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等,作为新时代的宏大命题,巧妙融入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之中,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跨时空叙事。馆藏物品给我们的惯常印象是静态展示,这个短剧将馆藏精品演“活”了——神龛、瓷碗、拔步床、铜镜、川剧戏袍……它们在剧中化身为重磅“催泪弹”,通过剧情的推进和情节的勾连,让观众沉浸式感知了文物匠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文化传承,更是坚定了信仰的力量。
“馆藏精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而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将个人的追求融入民族的信仰,以奋斗的姿态书写灿烂的人生。”“无数革命先辈在黑暗中毅然前行,用生命的微光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璀璨星河,永恒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安宁。”网友们的肺腑之言背后,是这个短剧的独特魅力——每一个文物都是有故事的,它们是一群人在某个时代精神淬炼的结晶。该短剧以文物为主线,既让文物“活”起来了,又让文化走出去了,让更多人了解到渝北博物馆馆藏精品。
“传统不是尘封的旧物,而是连接古今的河流,永远奔涌向前。”正如网友所说,该剧以生死之约的故事为原型,深刻传达了坚守与等待的意义,展现了对承诺的执着、对爱情的坚守、对信仰的兑现。大多数人,去博物馆都是走马观花,这个短剧以新颖的演绎破壁出圈,成功收获一大波流量,被老少网友喜欢,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文物“活”了,历史才能鲜活生动。该剧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传承振兴、文旅市场深度融合的渠道和动力。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基因库,短剧是当代传播的轻骑兵,两者的结合让渝北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和“情感共鸣地”,可谓“一部剧激活一座馆,一座馆点燃一座城”,实现了从“刷剧”到“打卡”的丝滑转换。
“这是洗涤心灵的一部好剧!”“不是年轻人不爱传统文化,而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要使用年轻人的‘语言’。”这是网友们的期待,也是对该剧最有含“金”量的褒扬。短剧的优劣不能唯“流量论”,该剧的出圈火爆让我们看到了短剧市场的大浪淘沙、正本清源——好的短剧也应该是有可观的流量的,我们不必以名著的高标准要求短剧,但注重内容的“营养”和良好的社会效果,才是短剧创作的应有导向。
据统计,时下的短剧用户群体多达6.62亿,作品数量成千上万。激浊扬清,作品才能叫得响、立得住、留得下。
《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走心”创作,具有很强的重庆辨识度——重庆方言、巴渝文化、抗战故事等文化符号,彰显了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地方的才是全国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的短剧多来点!”“期待有第二部!”该短剧已经登陆重庆有线电视,我们期待本土创作更多的精品短剧,以优秀的作品回应网友们的热切期待。
□兰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