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有塔在城中

版次:05    作者:2025年07月18日

在南充的嘉陵江畔,有一座山叫鹤鸣山,众人也叫白塔山。

山下是滚滚的嘉陵江,一座大桥连接东西两岸,桥的东端就是鹤鸣山。山不高,准确地说只能算一个山丘,已低调得与城区融为一体,山就是城、城就是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低矮的鹤鸣山,很好地印证并诠释了这流传千古的名句。

鹤鸣山,有一个美丽的升仙传说。相传在唐代,果州(今四川南充)女道士谢自然,修道成正果,于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十一月十二日在此山飞升成仙。当日,群鹤飞鸣,久久不散,鹤鸣山由此得名。此事在不少文献中都有记载,无数文人墨客对此留下的佳句名篇也可印证,韩愈在其《谢自然诗》一诗中,详尽记述了谢自然飞升冲举之事并加以评论。

鹤鸣山虽在城市中央,但始终没有被夷为平地建房造屋,而是以山中的白塔公园为核心,几次扩容建成鹤鸣山旅游景区,并于2022年2月成功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有千年白塔、鹤鸣湖、古井潭、宝寿寺、晨钟楼、王平墓等主要景点。

塔,总是与山为伍。南充白塔,屹立在鹤鸣山上,原名“无量宝塔”,俗称宋代白塔,始建于公元960年的北宋建隆年间,距今已逾千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20世纪90年代初,白塔的门都是敞开的,随时可以出入,后来为了安全关闭了。塔内有梯道,下四层砖砌环绕可轻松而上;从第五层开始梯道变窄,仅容一人而过,直到第十层;在第十层顶部,建有一洞,可容一人爬到塔顶。有诗人曾这样描述白塔景观:“登临环顾千峰秀,钟声散入五云端。”在高楼稀少的年代,白塔毫无悬念成了当地的坐标。

白塔呈方形,高37.1米,为13层仿木密檐式砖塔。白塔,因塔身外壁用白垩(白色涂料)涂刷而称白塔。白塔塔基条石砌成,塔身青砖垒成,塔顶生铁铸成,塔身为楼阁式斗拱建筑。东面第十层外有“建隆万寿之塔”字样。在众人心里,塔能镇山、镇水、镇邪。南充白塔在风水上叫作文昌塔,塔基两翼展开山体,一翼是白塔山,一翼是鹤鸣山。而山下,是日夜流淌的嘉陵江。塔山相益,山水相依,这大概就是“绝配”吧。

水是人文意境的点睛之笔。面积不大的鹤鸣山,却怀抱鹤鸣湖、映月湖、明月湖几处水域。鹤鸣湖,相传谢自然飞天升仙之时泉水汩汩涌出,横向流淌,一会儿就成了一片湖泊。此后,群鹤常居于此,戏水欢鸣,人们闻之也常至此游湖赏鹤。白塔广场旁边,有一口古井,名古井潭。顾名思义,古井潭是一口年代颇为久远的井,发掘于宋朝,与白塔一道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相传常有仙鹤在井沿上梳羽照影,绕井而歌,所以世人就称之为“鹤鸣井”。井水香甜解渴,夏冷冬温,千百年来井水丰硕,从未干涸,满满汇聚山凹处形成了明月湖。每当朗月凌空、风静水平的夜晚,湖泊看上去就像一面闪亮的镜子,月亮的影子静静卧于湖底,白塔全景也倒映其中,月、塔与影相映成趣。

而塔与寺庙,似乎又是相生相伴,有塔的地方总有寺庙。在与建白塔几乎同期,塔旁边修建了白塔寺和东岳庙。寺庙相伴,更为白塔平添了风景。山、水、塔、寺相拥,鹤鸣山便多了灵气,生活便有了诗意。

铜铃声响、白塔晨钟,就是这诗意的序曲。

白塔原来每级塔檐四角都挂有铜铃,每天晨风吹拂,风过铜铃鸣,塔高传声远,大有“双月未低人未醒,钟声早已渡江来”之感。维修后的白塔,如今塔檐四角依然挂有52个铜质风铃。塔旁的寺庙里,那时僧侣云集。僧侣每天早起鸣钟,钟声响彻云霄,市民听到钟声便起床劳作,这就是白塔晨钟之韵。千百年来,白塔晨钟始终是市民心中无法淡去的文化印记,无论是南充“古八景”还是“今八景”,都毫无争辩地成为其中之一。清康熙年间,顺庆府通判王以丰作诗歌咏“白塔晨钟”:“隔水招提一塔圆,山僧早起爱迟眠。鸡声未报钟先到,催动江城万户烟。”

遗憾的是,寺庙曾毁于兵燹,当年的白塔寺不复存在,古老的钟也消失于岁月间。如今的宝寿寺(东岳庙),是清康熙初年重建的。庙正殿广场边有晨钟楼,色彩鲜艳,矗立在蓝天白云下,别有一番气韵。重新铸造的晨钟,重达八百余公斤,悬于钟楼中央,再现了白塔晨钟的景观。

山是城市的风骨,也是城市的阳刚。鹤鸣山不伟岸,也不雄浑,却是城里人的“诗和远方”。山中有园、园中有塔、塔旁有寺、寺边有湖、湖岸有井,这份隐在闹市之中的低调,恰是这座神奇名山的奢华。

□周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