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2025年07月18日
巴山大峡谷开园后,已经三次走进该景区,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第一次,2019年“五一”期间,走进巴山大峡谷感受了桃溪谷的幽深和大象洞的神秘;第二次,2020年“五一”期间,巴山大峡谷画架沟垂直观光电梯正式运营,乘电梯直上,透过观光玻璃,白崖绝壁,岭脊峰丛,叹为观止;第三次,2025年4月,走进巴山大峡谷,看到了建在“山路不只十八弯”景点附近集观光、体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云顶飞渡玻璃桥。
每一次远远看到镶嵌在罗盘顶下的《山路不只十八弯》歌词时,耳边就会响起刘和刚的歌声:“山路不只那十八弯,喝酒不只那十八碗,心中有人,走起来就不孤单,心里有梦,走起来就不难……”歌声飘过状元楼、飘过桃溪谷、飘过百里山谷,穿过座座山峰,传遍神州,仿佛看到土家儿女穿着土家服装,在山路上欢快地跳起土家摆手舞和钱棍舞,用舞蹈和歌声赞美今天的幸福生活。
每一次驱车驶过“山路不只十八弯”时,每拐一道弯,都会情不自禁地在心里数一道弯,看到底有多少道弯,但从没数清过。每一次经过,就会想起毛主席《菩萨蛮·大柏地》词中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从巴山大峡谷谷底盘旋而上,垂直高差近500米的曲折公路,就像一条彩带系着大峡谷周边数十万儿女的希望飘向远方。
在桃溪谷,随处可见崖壁的褶皱。褶皱是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因很像衣服上的褶皱而得名。这些褶皱造型千姿百态,达130余处,所以巴山大峡谷被称为天然的褶皱博物馆。这褶皱里藏着一部无字的史诗,它以“山路不只十八弯”为名,以盘旋的柏油路为笔,以悬崖绝壁为纸,记录着土家人从“隔河能说话,见面要一天”的困顿到“条条路来都通天”的豪迈。这条穿行于海拔2000余米崇山峻岭中的公路,每一个“之”字拐都是向贫困的宣战。
在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展览馆,通过“巴山大峡谷的呼唤、治贫兴县的夙愿、万众一心的攻坚、绿水青山的嬗变、贫困群众的笑颜”五大版块,展示了党委政府和当地干部群众战天斗地打通“致富路”的历程。通过一块块展板,我们看到了当地老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充满期待和希望的眼神;投影动画再现巴山背二哥在崎岖山路上艰难前行的场景,纪录片《深山船家》真实地记录了船工张庭兴带着三个儿子和乡亲在水上运输物资养家糊口的艰难场景,让我们看到了巴山大峡谷片区曾经艰难的生活环境。
2015年3月10日,中共宣汉县委第十二届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开发扶贫的战略。从此,巴山大峡谷迎来了从“穷窝窝”到“金银寨”的嬗变。
2016年1月,巴山大峡谷景区建设开工。用9个月就凿出大象溶洞,仅用24个月就建成快速通道和内环线,仅用28个月就再现巴人风情小镇。路通了,财富也随之而来:罗盘村的云木香种植扩大到3万亩,“仅这一项,人均收入就超万元”。药材收购车直接开到地头,运费从2万元降至500元。曾经在镇上或是县城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到村里开起了民宿,真正实现了“弯出了土家人的金银寨”的愿景。
昔日的巴山大峡谷,是“山高路陡石头多,世代住在穷窝窝”的写照。土家民谣里唱着“看见山,走一天”的无奈,“住茅草棚,穿破棉袄,啃洋芋坨,睡苞谷壳”是生活的常态,村民要“背着100多斤药材走一天”才能找到销路,这些景象一去不复返。
如今,巴山大峡谷景区成功打通群众“致富路”,从景区到宣汉县城的车程从2.5个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同时,在景区建设运营过程中,构建了景区发展与脱贫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资源入股、劳动就业、经合组织、经营帮扶、农旅联动、文旅融合、广厦行动“七大脱贫模式”。景区2018年8月开门迎客以来,共计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亿元。直接带动片区9.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辐射带动周边18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景区被评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多次得到央视《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栏目宣传报道,被世界旅游联盟纳入旅游减贫案例。
现在,巴山大峡谷更是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7月9日,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举行,全会指出,要集中力量打响“巴风賨韵·安逸达州”文旅品牌,推进巴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名片。相信有了市委、市政府的加持,巴山大峡谷的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
“心里有梦,走起来就不难,越走心越宽,越走心越甜”,晚上,站在梦回巴国广场,《山路不只十八弯》的歌声分外嘹亮,那在蓝色灯光下如梦如幻的巴国剧场,那在广场上跳土家民俗舞的队伍,那在摘月廊桥散步的渡口居民,共同编织着“山路不只十八弯”的当代寓言。在这条“不只十八弯”的路上,每一个弯道都是向上的阶梯,每一次回旋都在书写新的可能。
□王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