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民情 以实干回应期盼

——开江县将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群众民生福祉

版次:01    作者:2025年07月18日

开江县新宁镇产业(项目)攻坚专班成员为群众指导稻瘟病防治。

7月9日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开江县讲治镇镇龙寺村的院坝上,板凳已整齐排开,该镇“双问于民”走访调研活动中的一场“连心院坝会”开始了。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开江县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回应期盼,将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院坝会上的“民生账本”:

路通了,心也暖了

“修高速路把老路压坏了,我们下地干活都得绕远路!”在讲治镇的“连心院坝会”上,镇龙寺村村民李三高反映的该村2社出行难问题被记录后,镇党委副书记李维主动牵头,和村干部一起实地丈量,挨家挨户协调土地。

“上次院坝会上反映的便民道路问题,最新动态是:不到30天,路基已经建设完成了。”李维翻开笔记本,密密麻麻的记录里,不仅有施工进度,还标注着每户村民的特殊需求。如今,300米长的便民路已初具雏形,李三高笑着说:“以后推着手推车运粮食,再也不怕崴脚了。”

长岭镇的“背包政务服务队”同样用脚步拉近干群距离。今年4月,服务队队员蒋传芳背着装满材料的帆布包,爬坡过坎来到土包寨村。91岁的杨高珍因行动不便,迟迟未完成养老资格认证,蒋传芳在老人床边,耐心指导老人完成人脸识别。“孩子不在身边,给你们添麻烦了。”杨高珍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握住蒋传芳的手连连感谢。截至目前,长岭镇“背包政务”已累计上门服务120余次,让特殊群体足不出户办成事。

在橄榄社区便民服务点,68岁的文燕萍接过代办员递来的慢性病认定证书,笑得合不拢嘴:“以前要跑十几里路,现在喝杯茶的工夫就办好,服务真是到家!”

车间里的“减负行动”:

检查少了,干劲足了

“以前一个月要接待好几拨检查组,现在一次就搞定。”四川莉丰电缆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代宣感慨道。开江县司法局推行的“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彻底改变了企业的迎检体验。5月6日,开江县市场监管局、应急管理局等5个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带着“体检清单”走进企业。检查中,执法人员不仅指出安全隐患,还现场联系专家提供整改方案。“省下的时间,我们能多接两笔订单!”黄代宣算起经济账。据统计,联合执法推行后,企业迎检频次减少80%,满意度提升至100%。

在县科技局的牵线下,“校企合作”创新模式让企业技术难题迎刃而解。四川信连科技曾因芯片散热技术瓶颈陷入发展困境,县科技局工作人员带着四川文理学院的专家团队,连续三周泡在车间,反复测试改良方案。“高校实验室的技术,直接搬到我们生产线!”企业技术主管张宏天兴奋地展示新研发的散热装置,“温度控制得到有效提升,性能较上一代提升15%,成本降低350万元,订单量大幅增加!”

田间地头的“及时雨”:

服务到家了,收成稳了

回忆起今年春耕,普安镇筒车铺村种粮大户蒋先明脑海中始终刻有一幅画面——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杨春楠蹲在田埂上,手把手教他辨认病虫害。“以前遇到问题只能瞎琢磨,现在专家随叫随到!”蒋先明指着长势喜人的秧苗说。

今年,开江县组建的8支春耕技术服务队,带着无人机、土壤检测仪等设备奔走在田间,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6场,惠及农户4000余人次。在新宁镇,产业攻坚专班协调修建的3条产业路,让辣椒种植户的运输成本降低了一半;修缮的灌溉渠系,更让千亩农田告别“靠天吃饭”。

从院坝会的红皮笔记本,到企业车间的联合检查单,再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手册,开江正以一项项周到及时的为民服务举措,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文/图 记者 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