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 作者:2025年07月05日
2019年,刘小明率十余人组成的团队来达州投资创业,一手创办集绿色、低碳、循环、智能为一体的德润航达钢铁公司。
创业路上,刘小明致力于推进钢铁冶炼技术革新,持续开展钢铁行业技术迭代创新科研课题,带领德润航达钢铁形成了独特的钒钛高强度抗震钢筋产业生态,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华丽转身,赢得了市场的先机和客户的赞誉。
近年来,刘小明先后荣获“中国西部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军人物”“团体标准起草先进个人”“达州市优秀企业家”“达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以及第二届达州人才“市长奖”等荣誉。
“做企业,要学会忘记个人得失,心里始终想着产业、技术、市场和团队,心就不会乱。”谈及创业心得时,刘小明说。
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2021年6月,历时13个月的建设,投资19亿元的德润航达钢铁公司在四川达州普光经开区柳池工业园区拔地而起。
传统印象中,钢铁冶炼总是伴随着铁花四溅、热浪滚滚。在德润航达钢铁建厂之初,刘小明思路明确,要打造一座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全新钢铁工厂,推动冶炼行业技术工艺升级。
建设期间,刘小明带领团队倾全厂之力办成了三件大事。
一是推动建设川东北地区首家民营企业年产100万吨含钒高强度抗震钢筋生产基地。刘小明积极响应国家产能优化与产业升级的号召,凭借自身在低碳冶金领域多年的研究经验与技术成果,持续推进航达钢铁“100吨电弧炉炼钢生产线重组整合和升级改造项目”,打造了川东地区首个年产100万吨含钒高强度抗震钢筋生产基地。
该项目采用电炉短流程炼钢的生产工艺,资源能源消耗量、“三废”排量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大幅降低;开发了一体化智能协同管控平台,全面实现了“业财一体化”“管控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和“供应链智慧化”。2023年4月,该项目荣获“宣汉县重点项目建设一等奖”。
二是首创川东北地区钢铁工业短流程生产智能组织管控治理一体化平台。2022年,公司投入约1.4亿元用于环保升级。刘小明提出在炼钢工艺流程中重点突出“超低排放、清洁生产”,自主研发电炉烟气“第四孔排烟+余热发电锅炉+密闭罩+屋顶罩+袋式除尘器”工艺,有效抑制炼钢过程粉尘污染。此外,他还牵头研发了针对机器设备不同噪声源的多种消声措施,使炼钢声源达到国家排放标准;通过对炼钢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优化,做到生产用水循环使用不外排,固废危废处理流程标准化。
环保升级工作完成后,工厂成为国内首个采用电炉余热回收装置发电的炼钢工厂,企业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四川省绿色工厂”“四川省节能降碳标杆企业”等荣誉称号。
三是建立校企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推动低碳冶金领域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刘小明牵头与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建立“联合教学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创新平台”;与中国金属学会建立“电炉钢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金属学会西南服务站”。在公司内部,组建钢铁数智赋能节能降耗创新团队,以及“航达钢铁安全创新工作室”“航达钢铁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等促进职工成长成才平台。目前,已培养数名“宣汉工匠”“金牌工人”和“金牌技师”,先后荣获“2022年度宣汉县杰出团队”等荣誉。
积极参与行业建设
刘小明观察到,近年来,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等经济形势变化,绿色钒钛高强度抗震钢筋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除任德润航达钢铁总经理外,刘小明还担任第六届中国金属学会废钢铁分会及信息化分会委员、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信息工作委员会及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研究会首届理事会理事等行业协会职务。
刘小明积极参与协会活动,与同行深入交流,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近年来,他牵头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川大合作科技项目立项支持1项,达州市“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立项支持1项。与此同时,刘小明率领科研团队获2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参与起草钢铁行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团体标准15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
除心系企业、行业发展外,刘小明心中还始终装着社会责任。近年来,德润航达钢铁实现稳岗就业800余人。企业还深度参与宣汉县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中。在宣汉县“两新”组织工委的统筹下,德润航达钢铁在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帮难助困助力等方面主动作为,累积向社会捐赠资金累计350余万元。开展与万源黄钟镇“结对”帮扶;为宣汉县马渡关镇庆云学校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到宣汉县严坪村开展消费帮扶现场认购农产品等活动。
□记者 李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