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2025年07月02日
4月以来,渠县无降水天数、平均气温偏多偏高,降水天数、降水总量减少,旱情快速发展。眼下正值大春粮经作物水分管理的关键期,旱情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农时不等人,渠县积极抗旱抢种,努力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补种改种
最大限度减轻旱情影响
6月24日上午,在渠县琅琊镇琅庙村1组,种粮大户余清国在仓库里将水稻种子、“旱育保姆”和除虫剂拌匀后,装袋拉往田边,再用无人机撒播到田里。
“天气预报说24日晚上就要下雨,得在雨来之前将稻种播下去,发芽率才会提升。”余清国边说边用袖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
余清国在琅庙村流转的680亩田,轮作水稻—小麦。今年5月中旬小麦收割后,余清国按照计划播种水稻,但干旱天气导致秧田缺水、秧苗枯死,受灾面积达400多亩。
“我们向县农业农村局为他争取了500公斤免费的抗旱水稻品种‘旱优73’,并于6月20日到位,这个品种的需水量只有普通品种的一半,同时免费配送了‘旱育保姆’,减少虫害鸟害,提升发稻种芽率和出苗率。”渠县琅琊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毛开均说,“前两天余清国已经把秧苗长势不好的田进行了浅耕,这几天正在抢播新品种的稻种,计划27日全部播种完毕。”
“全镇大春作物受灾面积达到5000余亩。现在我们抢抓降雨时机,采用耐寒水稻品种,补植补栽秧苗1500余亩;针对绝收风险区,引导改种大豆、红薯等耐寒品种2300亩。组建3支农技分队推行‘一次培训+一次指导+一份手册’服务模式,向农户推广浅耕保墒、秸秆覆盖等抗旱技术。”渠县琅琊镇党委副书记丁银鹏说。
“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受旱特点,我们全面抓好‘保、救、改、管、抓’,对大春在田作物抗旱保苗、应保尽保,对受旱作物喷施抗旱剂、超龄秧喷施植物生产调节剂进行补救,对不能栽秧的区域及早改种旱地作物或旱优73(旱稻),加强粮食作物大春田间管理,及早抓好再生稻、秋洋芋等晚秋粮食生产规划,把大春损失降到最低。”渠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甘晓伟说,渠县紧急采购“旱优73”稻种1.5万公斤,在三板、东安、李渡、合力等重点乡镇集中打造5000亩抗旱保栽科技示范片,引领渠县抗旱保苗保栽。对于绝收地块,及时改种补种玉米、大豆、红苕等旱粮作物1.5万余亩。
放水抽水
缓解农田缺水之急
在渠县贵福镇贵福社区3组,种粮大户郭新刚完成500多亩秧田在太阳的照射下,泛着银色的光。
“今天早上刚组织村民把500多亩田的秧苗移栽完,之前因为缺水,秧苗一直栽不下去,还好乡镇、社区与柏林水库协调,放水下来,缓解了农田缺水的问题。”郭新说,10多天前,看着未移栽的秧苗越长越高,田里却始终蓄不上水,自己只能干着急。
“田里的水来得可不容易。”贵福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石少华说,“自6月初旱情加剧,柏林水库已持续开闸放水10多天,日排水量7.5万立方米,有效缓解水库下游的旱情。”
记者了解到,6月以来,贵福镇16个村(社区)普遍受旱,全镇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000余亩,其中贵福社区600余亩旱田因缺水迟迟无法移栽秧苗。水源到位后,贵福镇组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现场指导,采用“浅水快灌”技术,加快水稻移栽。
截至6月20日,贵福镇通过水库调水已累计灌溉农田5000余亩,主干渠沿线7个村(社区)旱情得到有效缓解,贵福社区新扩种水稻600亩,成活率超过95%。
为确保新栽水稻稳产高产,贵福镇还推出“一天一次墒情监测、一周一次技术指导、一户一套抗旱方案”服务,重点推广节水灌溉、叶面施肥等实用技术,科学应对持续干旱天气。
在渠县文崇镇谭坝社区,4台抽水机正日夜不停地运转,将巴河的水抽进灌溉水渠,村民再根据需要自行抽进田地里。
“今年我们提早谋划,在水稻栽插的时节借用两台油用抽水机,保证了集体经济和农户河边水田的灌溉,但每日的油费要1000多元。”渠县文崇镇谭坝社区支部书记王晓华说,“我们在2021年农网改造设置的7条农用专线的基础上,申请了5个农网用电点位,集体经济购买了4台电动抽水机,既保证了灌溉,又解决了费用过高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渠县已投入运行提灌站200余处,启用各类小型抗旱设备3000余台套,组织农户和种植大户通过堵溪截流、提水灌溉等方式抗旱保苗15万亩次。下一步,渠县将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堰塘、蓄水池、引水渠、提灌站等现有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检查、维修,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快速投入使用,有效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抗旱主力军作用。
□记者 严衡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