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清:良种良法守护“丘区粮仓”

版次:02    作者:2025年07月02日

“发展现代粮油产业,就要走‘五良融合’的发展道路,良种良法的配套尤为重要。”这是达州市农技站党支部书记、站长李小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李小清看来,达州是农业大市,全市粮油总产量位居全省前列。对农技人员而言,这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要让达州“丘区粮仓”的美名一直延续。

工作30年来,她扎根粮油生产一线,为我市粮油产业转型升级、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彰显了新时代农技人员的风采。

近年来,李小清先后荣获全国大豆高产竞赛“豆明星”、达州市“粮食生产突出贡献者”、达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喜欢和农民“打堆”

“在农技站工作,不能待在办公室,田地才是我们的‘主战场’。”李小清说,这是她从入行后就坚持的工作准则。

遇上新技术试验、农忙时节或极端天气,她和团队更是没日没夜地和农民一起在田间忙碌。

2024年,为进一步提升水稻单产水平,经过反复研究,李小清决定牵头引进水稻机插秧暗化叠盘催芽育秧技术。

技术引来了,能不能真正发挥效应又是另一回事。“水稻种子浸泡后要消毒拌种,秧盘底土要适中、盖土要均匀,叠盘要对齐,不能超过30个……”她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搬运秧盘的农民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

最终,在她的指导下,渠县宝城百恒家庭农场建立水稻高产展示片620亩,千亩展示片平均亩产达790.3公斤,最高田块亩产847公斤;渠县天美家庭农场建立百亩超高产攻关方100亩,攻关方平均亩产857.2公斤,最高亩产890.3公斤,比当地水稻亩产提高355公斤以上,增产显著。

极端天气是粮油生产的一大考验。碰上极端天气,李小清坐不住,她常第一时间赶往农田,帮着农民想办法、出主意。

“不管多难,我们都要克服!农业技术就是要战胜粮油生产靠天吃饭的现状。”到了农田,她总是斗志满满地为农民和农技人员提振士气。

极端天气也让李小清认识到推广粮油优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重要性。

近几年,她最有成就感的一项工作是去年在渠县探索种植两季稻,“不仅季节合适,还经受住了去年旱情的检验,也实现了稳产增收,我相信在未来它会发挥更大作用。”

常年待在田里,李小清早已晒得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和伤疤,讲起话来也少了“书生气”,反倒是对农民的“土话”信手拈来。对于自身的变化,她说内心感到很骄傲,“是我工作和成长的见证。”

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是李小清和团队经常思考研究的问题。

李小清认为,当前,农业生产形势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才是粮油生产的未来。“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的成绩,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变化,农业同样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显而易见的。”

她经常带领团队深入全市各地展开调查研究,始终扭住粮食安全这条主线,分析耕地撂荒的原因,探究稳定粮油面积和推进粮油规模经营发展的堵点、难点。

在她的推动下,达州起草制订了《构建撂荒耕地整治长效机制推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八条激励措施》及实施细则,从市级层面推动规模经营发展、稳定粮食播面。

同时,针对劳动力短缺、种植效益低等当前粮油生产现状,她积极组织开展直播栽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及再生稻、糯稻高产栽培试验示范,扎实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起草制定了《达州市水稻直播栽培技术规程》《达州市稻茬直播油菜栽培技术规程》等4项地方标准及《主要粮油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了有力推广和实践。李小清累计开展技术培训指导80余次,培训农户1500余人次,辐射周边乡镇推广轻简技术10万余亩,户均节本增效240元。带动全市推广水稻、油菜直播轻简栽培100余万亩,亩均节本增效150元以上。由她牵头的六大粮油作物高产攻关和“百县千片”行动,带动全市主要粮油作物单产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

身为市农技站站长,加强对年轻农技干部培养,实现“传帮带”也是李小清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近年来,她牵头在开江县普安镇建立了“科技小院”,作为年轻干部的“练兵场”,要求每位年轻干部牵头“认领”一个作物开展试验研究,并由单位高级农艺师手把手教粮油生产先进技术。

李小清表示,将继续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丘区粮仓”贡献力量。

□记者 李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