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不断推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双拥+”新生态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

版次:04    作者:2025年06月30日

“巴山老兵”志愿服务突击队大竹分队。

在川东大地的蓬勃发展进程中,大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创新思维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勾勒出一幅“双拥共建”与县域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画卷。通过精心打造“双拥+就业创业”“双拥+社会治理”“双拥+民生工程”的特色模式,为这片热土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书写了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与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互赋能的精彩篇章。

就业创业“组合拳”

铺就退役军人成才路

“没想到回来还能有这么好的发展机会!”这是许多在大竹县扎根发展的退役军人的共同心声。大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视为重要工作,创新推出“三链融合”工作法,构建起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1235”阳光安置工作法是精准安置的“金钥匙”。一套科学安置方案是基础,两次公示保障公开透明,三次确认实现人岗精准匹配,五个关键会议保障流程顺畅。凭借这套体系,199名退役士官和3名转业干部都找到了合适的岗位,不少人还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实现了个人与单位的双赢。

在技能提升方面,大竹县紧扣当地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培训机构+公司(企业)+合作社”的三位一体培训模式。无论是电商运营、现代农业技术还是智能制造等课程,都紧扣市场需求。同时,鼓励退役军人提升学历,近年来已有320名退役军人完成学历提升,1670人次参加适应性培训,820人次接受专业职业技能培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国劳模朱鹏程在农业领域带领乡亲们致富;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廖红军在茶产业闯出一片新天地;市级“就业创业之星”李忠杰、沈贤云等在各自行业发光发热。他们的故事通过各种媒体广泛传播,激发了更多退役军人的创业热情。

此外,大竹县还打造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有17家军创企业入驻,65名退役军人在此成功创业。在多部门的支持下,国峰白茶、欣程农业等军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县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社会治理“生力军”

绘就基层和谐新画卷

“有矛盾,找老兵调解室!”在大竹县,这句话已被不少群众熟知。大竹县充分发挥退役军人的优势,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先锋队”,构建“1+6+N”立体化治理体系,让退役军人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全县32个“老兵调解室”里,60余名老兵调解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全年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0余起,成功率高达98%,为基层和谐稳定筑牢了防线。

“巴山老兵”志愿服务突击队大竹分队更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他们多次参与抗洪抢险、森林防灭火等紧急任务,安全转移群众1500余人,在危难时刻展现了退役军人的担当。

“老兵暖民心”行动温暖了许多人的心。志愿者们定期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料、学业辅导和心理关怀,全年开展服务500余次,惠及群众2000余人,相关经验还被《中国退役军人》杂志报道。

民生工程“暖心剂”

提升军民幸福指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大竹县将双拥工作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实施安居、医疗、教育“三大暖心工程”,让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在安居工程方面,大竹县实施“军人安居计划”,为符合条件的军人家庭提供购房补贴,在公租房分配中优先保障。2024年,已有50余户军人家庭的住房难题得到解决。

医疗保障方面,全县36家医疗机构开通“军人军属绿色通道”,为他们提供优先服务。“送医进军营”“健康关爱月”等活动常态化开展,3000余名军人军属受益于免费体检诊疗服务。

教育保障上,大竹县健全军人子女入学保障机制,2024年为80余名军人子女协调解决了就近入学问题。同时,通过“教育助学基金”,为200余名困难军人家庭子女提供学费和生活补助,让他们安心上学。

如今的大竹县,“双拥+”模式已成为县域发展的强大引擎。未来,大竹县将继续探索创新,让“双拥+”的内涵更加丰富,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文/记者 曹芮铭 通讯员 易中华 图/大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