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河弯弯流过达川

版次:08    作者:2025年05月23日

巴河,作为渠江的一级支流,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称谓:古称北水,自唐宋时期直至清代,称作巴水、巴江,到民国正式定名为巴河。它从南江县玉泉乡映水坝发源,一路青山叠嶂、曲折向南,途经巴中、平昌,从江陵镇黄毛溪流入通川区,又从石桥镇白马梁进入达川区,最后在渠县三汇镇汇入渠江,全长370余公里,流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其中,在达川境内为42.6公里,流域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

在祖国广袤的西南大地,巴河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穿梭其间;又似一条充满生机的脉络,紧密连接着大巴山与川东北,承载着这方水土的血脉与记忆,见证着岁月变迁和历史沉浮。尽管巴河在达川的流程不到五十公里,却宛如一条光辉璀璨的“人文走廊”。这里,既有红军标语铭刻下的红色基因,也有古镇码头书写的商贸繁荣;既有急流险滩孕育的传奇美食,还有青山茶园诠释的生态智慧……

位于G542国道(达巴段)沿线的石桥古镇,是巴河流域的人文及商贸重镇,始建于汉代,明末战毁,清顺治年间由“湖广填川”移民重建。这里,矗立着中国现存最长的红军石刻标语街——列宁主义街。

1933年9月30日,红四方面军挥师南下,第4军11师师长陈再道、政委叶成焕亲率31团4营,于当天解放石桥古镇并在此建立红色政权。红军发动工农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还在最为壮观的一座石牌坊上刻下“列宁主义街”五个大字。其中,“列宁”两字为横书,每字约一米见方,气势恢宏;“主义街”三字略小,为直书,刚劲有力,列宁街由此得名。此外,在四座清代石牌坊以及马蹄坟、龚家岩石碑等处,还刻有“拥护红军、扩大红军”“反对军阀混战”等38幅红军标语。这些石刻标语,将崇高的革命理想深深镌刻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是红色文化的珍贵呈现,更是巴河儿女不屈精神的有力象征。

古街全长695.3米,有街房210间。街房采用穿斗结构,青瓦覆顶,板石铺路,古朴而典雅。从东向西,四座仿木结构石牌坊依次耸立,它们分别建于清嘉庆、同治、光绪年间,是为旌表、诰封、节孝而建。牌坊以青石为料,采用三层斗拱设计,层层飞檐翘角,造型精美。除三号牌坊外,其余均以圆雕龙凤镂空正脊,飞檐翘角处则以镂空花卉图案叠脊装饰。每座牌坊上端都精心雕刻着“五龙捧圣”,其他各层还雕刻有“八仙过海”“普陀岩神话”“桃园结义”“二十四孝”等丰富的历史故事,以及花卉动物、琴棋书剑等精美图案。这些雕刻古朴隽秀,蔚为壮观。

因场镇并未建在巴河边,石桥古镇一直被称为“旱码头”,与不远处巴河岸边的“水码头”——平昌县白衣古镇遥相呼应。两大古镇人口众多、市集繁华,是铁山以西最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人们会聚于此,依托古驿道、大巴河,北上汉中、西安,南下宕渠、渝州,西通成都、康藏,东达万县、宜昌,构建起水陆联运、通江达海的商贸网络。红军时期,这条通道更是成为物资运输与信息传递的生命线。如今,漫步在石桥老街的青石板路面,仿佛仍能触摸到当年红军留下的足迹;而白衣古镇的古祠堂、封火墙和老街深巷,则在巴河波光的映照下,诉说着水陆并济的繁荣往昔。

石桥镇现有人口超过十万,其中场镇人口达到五万,是达川区人口最多、市集最为繁华的乡镇。尤其明清时期,这里信息交汇、商贾云集、客栈林立,盐巴、茶叶、火纸、蚕桑、红糖、布匹、土烟、棉花、皮革等民生物资在此集散。镇上留存的湖广、江西、福建、陕西“四大会馆”遗址,生动记录着“湖广填川”移民文化在这里的交融碰撞。每逢赶集日,街市热闹非凡,持续兴旺的商业形态,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烟火气息。

巴河从米仓山中发源,一路向南奔腾,过巴中市区、平昌县城、白衣古镇,流至虎让乡时,河道陡然收窄,催生出小穆滩、猫牙齿、鸡喉子、小鸡喉、李公滩等急流险滩。在风吹浪打的洗礼下,这里流传着许多神奇动人的传说。

神秘莫测的小穆滩,因水下传说中的《小穆经》而得名。据当地乡民世代口耳相传,这部“天书”前三页无字,却暗藏奇门遁甲之秘。每当站在滩头,望着汹涌的浪涛,仿佛能看到天书翻页时掀起的波澜。如今,汽车早已取代木船航运,但滩头传来的阵阵轰鸣,依然提醒着人们要敬畏自然。

猫牙齿滩,则是巴河达川段最为凶险的河滩,滩口巨石如虎牙交错,水流落差高达数米。旧时,船夫行至此处,无不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过猫牙齿,一生九死”,足见其危险程度。如今,滩头巨石已被凿宽,但“虎跳河”这个别称,仍令人回想起当年船工与急流以命相搏的惊心动魄场景。

急流险滩不仅塑造了充满魅力的独特地貌,还孕育出当地独有的虎让跳跳鱼,因渔民以竹盖接鱼,又名盖盖鱼。民间传说跳跳鱼是河神对勇者的馈赠,吃了它就能获得巴河的灵气。这种生长在急流中的鱼类,身形小巧,肉质紧实。过去,当地人常用竹篓捕鱼,佐以山椒、姜蒜清蒸,味道极为鲜美。现因该鱼种数量极为稀少,已被列入生态保护范围,禁止捕捞。

过了虎让乡,来到桥湾镇,巴河在这里拐出一道大急弯。从高空俯瞰,这道河湾宛若一道巨大的彩虹横卧大地,景色美不胜收。据当地百姓讲述,下游建电站拦坝以前,河底还能看到“鲁班桥”的残迹。传说当年鲁班与徒弟赵巧在此斗法,未能完工的石桥和半凿的“万吨仓”,给后人留下永恒的悬念。枯水季节,人们甚至可以触摸河底巨石的岁月痕迹,而山梁上的“汤圆石”与“鸡公梁”,则将动人的神话故事挺立成醒目的地理坐标。

2011年底,随着九节滩电站投用,巴河在桥湾镇以上河段的诸多险滩,都已变成水势平稳的湖区,昔日那奔腾的急流也成为远去的记忆。

巴河流经桥湾镇,过九节滩电站约八公里便来到石梯镇,这里河面开阔、水流充沛,拥有丰富的渔产资源。场镇因水而兴、据水而旺,一座长达数百米的巴河大桥飞跨南北,串联起石梯水乡鲜活生动的过去与充满希望的未来。曾经的老码头、石梯坎、板壁房,商贾、布衣熙来攘往,巴河赛龙舟的抢先竞位之声直上云霄。而长年累月在水中讨生活的渔民,则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一道声名远扬的地方美食——石梯蒸鱼。这道菜品以绿豆面、芝麻面、米粉等五谷杂粮裹鱼蒸制而成,其精髓在于“以谷养鱼,以鱼润谷”。蒸制时刷上菜油,不仅是锁住鲜味的秘诀,更是巴河人家“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一百多年来,石梯蒸鱼凭借麻辣鲜香的可口风味,赢得了广大食客的良好声誉,屡次获评“达州十大地方名特美食”“达州非遗美食”“四川美食”等殊荣。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中,以民俗文化形式延续下来的,在巴河流域达川段数不胜数:烧火龙、翻山铰子、烟火架、打钱棍、石工号子、巴河赛龙舟等等。这些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涵生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发展,部分民俗文化已渐渐没落,不复往昔的盛景,但依然有石桥烧火龙、永进翻山铰子等多个省级非遗项目,以及石桥鲁家坪、大堰中坝沟等国省级传统古村落,得以传承和保护,成为这方土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象征。

河水悠悠流淌,如同一位恪尽职守的历史记录者,书写着流逝的光阴,诉说着远去的故事。

位于巴河岸边的桥湾镇陈家岭,一座曾经辉煌数百年的永睦县巴人文化遗址,深埋在荒草之下。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的陶片、铜釜、汉砖与城垣基址,暗示着昔日的繁华。根据当地老人绘声绘色的讲述,月圆之夜站在遗址旁,当河风拂面而过时,可以听见嘚嘚的马蹄和清亮的船歌,让人不禁对那段久远历史产生无尽的联想。

时代在嬗变,生态发展意识也在这里落地生根。在龙会乡张家山茶场,五千亩茶园顺着山势层层铺展。茶农摒弃传统垦殖方式,采用合作连片有机种植,让巴河的水汽滋养出了黄金芽、龙井、毛峰、白茶等“天禾”系列优质茶品,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曾经几近荒废的张家山茶场,今以“生态+文旅”“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重焕生机。茶叶采摘季节,采茶女身背竹篓,穿梭于漫山遍野的茶树间;制茶坊里蒸汽升腾,与巴河晨雾相互交融,绘就一幅诗意的山水画卷。

如果说,山峰是雄性的撑持;那么,河水就是母性的滋养。在大巴山南麓,秀美巴河辗转腾挪于山岭重丘之间,劈山穿岭,滔滔不息。自古以来水土丰美、物产富集的巴河沿岸,如今已然成为一条产业兴旺、民生和谐的生态产业长廊。达川乌梅、达川青花椒、米城高山贡米、石梯红高粱、罐子耙耙柑、管村桑葚、桥湾晚熟稻……这些名优农特产品,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共同擦亮了达川农业的名片,托起了产业发展新的希望。

相对于那无惧坎坷奔流入海的伟大全过程,巴河达川段虽然只有短短四十多公里,却同样为这片土地书写了一部鲜活而隽永的生命史、文明史。它从红军标语的铿锵呐喊中流过,从古镇码头的烟火气息中流过,从险滩传说的惊心动魄中流过,最终融入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正如弃渔上岸的渔民所言:“滩没了,河还在;船少了,人还在。”在时代浪潮滚滚向前的今天,曾经繁忙的航运、热闹的水码头、欢快的桨橹,都已化作泛黄的记忆,但巴河的灵魂从未消逝。那是一种将历史铭刻于石头、将生活烹煮入味蕾的坚韧精神,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智慧。

巴河的故事,依旧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不断续写着新的篇章。

□符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