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5年05月23日
一
当下,正是莴笋上市的时节。
碧绿的笋叶,带着清晨的露珠,鲜嫩欲滴。笋茎笔直而修长,表皮覆盖淡淡的青绿色,光滑而细腻,轻轻一掐,便能溢出清新的汁水。
炒笋片,滋润;凉拌笋丝,爽脆;烧笋叶汤,清香。哪种吃法,我都喜欢。去年做过,前年做过,前年之前年也做过。这一生中,不知吃过多少次莴笋。开通疏利、消积下气、补充营养,哪一件不是对世人爱的奉献。莴笋的味道,甜甜的,略伴一丝苦涩,让人回味无穷。这回味中有忧伤、有幸福,熟稔的人都说,莴笋就有人生的味道。
莴笋的身价,比不上西蓝花的雍容,比不上韭黄的典雅,更难与香椿的高贵媲美。可是,莴笋在我心中的地位,却至高无上,嵌入生命历程的时光长廊。
翻阅历史得知,隋唐时期,莴笋由地中海沿岸,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先在北方种植,后遍及大江南北。这个舶来品完全融入东方国度,成为寻常人家餐桌上一道美味菜肴。回顾历史上的文人矩阵,更能看出莴笋景致,与平民结缘的情怀。
杜甫一生拮据,自己常下地劳作,有《种莴苣》一诗,记叙“堂下理小畦,隔种一两席许莴苣”的辛劳;苏东坡这位美食家对莴笋极为推崇,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南宋诗人洪咨夔在成都做官,廉洁而俭朴,豁达乐观。他说得更富有生活气息:“看花何必只长安,到处韶华总一般。可是家贫风物晚,郎当莴笋斗春盘。”即使没有鱼肉入口,炒盘新鲜的莴笋下饭,同样可找到生活的乐趣。
家贫的人,常会与古人共情共思,摇曳心灵深处的旌旗。
20世纪60年代初,我正上高中。重病拖了几年的母亲含悲撒手人寰,我失去唯一的经济来源,跌入痛苦深渊。
无处挣钱,连每月5元钱的伙食费都掏不出。一个身体孱弱的高中学生,哪有渠道挣钱?搜索枯肠,能换成现成钱的活计,一一梳理类比,最后,把目光锁定在田间活蹦乱跳的青蛙。
周六下午放学,撂下书包,拾只小麻袋,揣上火柴,夜间游走于乡间田埂,拔出地里插在四季豆豇豆旁的竹竿,砸破后权当秉烛照明。夜间禾下青蛙状如死睡,易于手到擒拿。两三个小时,凑足几斤,连忙回家剥皮剖腹,漂在水中,渴望第二天到菜市能多换几张角币。
晚上,从学校回到家里,习惯性地悄悄喊几声“妈妈,妈妈”。空荡荡的屋子哪有应答,只有煤油灯的火苗轻轻跳跃。米坛早就结上蛛网,一粒米也找不出来。酸菜坛的萝卜所剩无几,饥饿难耐,也只能吃上半截。第二天清早,饥肠辘辘,照样挣扎着疲惫身子上学。不努力读书,将来哪能挣钱买米——这是母亲生前最原始的教诲,早融入血脉之中。
饥饿威逼我抛弃人的尊严,在有限的空间寻觅填充肠胃的食物,哪怕只有丁丁点点。
匆匆一瞥,偶然发现房东厨房墙角撮箕里有丢弃的莴笋皮,恍然大悟。那浅绿色的茎皮,去掉硬硬的纤维,不是可以充饥吗?如同天上掉馅饼,喜不自禁!
立刻捡来洗净,沥干水分,撒盐腌制,再拌上少许胡豆酱,那是母亲留下的“遗产”,瞬间便散发着浓郁醇香。后来,胡豆酱用完,就只能撒盐腌制了。
晚上放学回家,饿得发慌。诚如母亲开导:嘴动三分力。悟得道理,只要吃点什么,就可增加力气。洗净的莴笋皮,还带着泥土的气息和自身的苦涩。没淀粉、没脂肪、没烟火气的三无“饭食”,盛上小半碗,是眼前唯一的选择。慢慢咀嚼莴笋皮,混着无尽的泪水,一并吞进肚里,然后坐上母亲曾经劳作的小凳,借着煤油灯昏暗的灯光,一头撞进数学和语文的世界,踏上探寻科学知识的漫漫路径,概不回头。
房东深知我的窘迫,绝对猜得到莴笋皮的去向。尔后,她每当炒莴笋,决然不露声色,把削出的莴笋皮码在灶头一角,不再扔掉,让我择时自取。
她缄默的举动,表现出对孑然一身孤儿的关注,对贫贱学生人格的尊重!房东怜悯之心,令我动容。可我这个受益者没能当面致谢,留下遗憾。
1962年上半年高考前几个月里,本为垃圾的莴笋皮,却是我夜阑补充能量的唯一来源,点燃了通向知识宝库的神灯。
二
多年以后,对莴笋皮深切的回忆,成了滋养我心灵的情愫。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书。政策规定,我们没到农村锻炼,不能算合格,须到农村的广阔天地,补上这一课。虽曰大学生知青,却是每月有工资收入,比那些在烈日和风雨中战天斗地的中学生知青强了许多。
我和妻子分到本乡中山坪村,意想不到的是受到农民兄弟的真诚欢迎。问其缘由,他们吐露了最朴素的想法:你们不同于那些村里的知青,没有分走我们有限的工分粮。
带上吃奶的孩子到乡下,随农民下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快结识不少新朋友。他们体谅我体质单薄,担心累坏了身子。老队长直接下令,不要安排我挑粪、插秧和搭谷这类重活,只是随“半劳力”锄地拔草。
收工回到“家”,自己做饭,这倒有点为难——没有蔬菜。开初农民弟兄把我们当亲人,隔三差五,送来咸菜和新鲜蔬菜。这样的关心,一两次还能接受,时间一长,哪能老是接受馈赠?
老队长在社员大会上说,两个老师帮生产队干活,不计工分,又给社员大伙读报纸,讲解国家大事,没有菜吃也不“开腔”,怕麻烦我们,人品好啊。生产队要专门划块地,让他们种点菜,才对得起两个老师。
如此关注、体贴,我们感受到农民朋友的淳朴和真诚。
第一次拥有土地,能随时打理,就像拥有聚宝盆一样,享有一笔源源不断的财富,我们可以在土地上规划春华秋实的丰收愿景了。
买回白菜种子,撒在地里。队长送来一大把莴笋小苗,锦上添花。冥冥命运中,没想到,我再度与莴笋亲密接触。
每日收工后,爱妻做饭,我荷锄侍弄菜苗,如同收拾刚尿湿衣裤的婴儿那样精细,一棵小苗也不落下。为消除寂寞,买来的微型晶体管收音机,派上了用场。罩上一个铝饭盒,如同加长天线,音量瞬间增大。邻居的小狗跑来,听到这个发声的怪物,伸出鼻子嗅了嗅,没发现可吃的,晃着尾巴讪讪地离开了。
除草浇水,湿透了衣衫,脱去衣衫,继续再干。自以为这侍弄菜苗的活儿,须与照料婴儿同等重要,半点马虎不得,收获才有希望。
万物皆有灵气。小苗似乎有听觉,懂人性,在音乐声中噌噌生长。十多天后,白菜籽的小秧苗破土而出,齐展展亮相,莴笋苗也长大了,煞是好看。我们渐渐摆脱吃白饭的尴尬,尝到莴笋叶烧汤的鲜美。
宁静的小屋,摘回的一把把莴笋叶,油盐加盟,火炉上响起了锅碗瓢盆交织欢愉的小乐曲。和煦的阳光照进木门,逼仄小屋也时时飞出了笑声。
三
艰难日子的味蕾记忆最难忘却,因为那是生命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我被调往另一所农村中学教书。一日,奉命搁下书本,三日之后,背上被盖,带领全班学生,到白杨山上开荒种粮。
班主任必须解决六十多人在山上吃饭的大问题。每三天一次赶集,派四五人,到10里之外的甘棠乡粮站,挑回大米和清油,一并采购蔬菜。蔬菜,清一色的莴笋,一是集市上量大,二是适合短期保存。厨房,砍下松树楠竹,捆绑好人字形屋架,再铺上茅草和粽叶,两天建成。可惜厨房地处斜坡,没法再搭雨棚,大伙只能露天就餐。
我身为班主任,没有任何特权可倚,也无三头六臂之力,唯一能做的是尽到教师责任,用精神的力量去抗衡物质的匮乏。
晚间,在睡觉的屋檐下,享受猜谜语和背唐诗宋词的乐趣,推出古今勖勉励志的故事,宋濂冒雪求学,鲁迅嚼辣椒驱寒,奥斯特洛夫斯基战胜失明刻苦学习写作……磨难中,希望学生懂得一点做人的真谛。
不畏浮云遮望眼,犹怀壮志破迷津。学生打开了紧闭的心扉,站在山头,看到了远方的曙光。
半锅煮莴笋,乃开荒大战中,一日三餐的“中流砥柱”。口味好歹,无需计较,能吃饱就是万幸。菜谱不改,延续整整一月。
煮饭炒菜,皆用煤窑流出的泉水。这泉水清澈无味,煮出的饭菜却有特殊香味,好生怪诞。一同上山的化学老师解开谜团,煤窑泉水呈弱碱性,有助于调节酸碱平衡,胜过一般井水,饭菜骤然增加香味。我提议多放点清油更好,那三餐饭菜便有华丽转身的惊艳,香气扑鼻,三碗饭菜就能拿下开荒硬仗。大厨提起油壶给我看,唉声叹气,手长衣袖短啊!
莴笋,是春天的翡翠传奇,是与过去时光连接的情感纽带,伴随我走过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人世间曾有的无知、混乱都已决然褪去了,如今社会生机勃勃,衣食无忧,荤素搭配,生活甜蜜而温馨,处处充满明丽阳光。
人间有味是清欢。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珍惜当下,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清醒,平和而淡然,方能感受生活的点滴美好。倘若碰上人生起伏或种种境遇,能赢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欣慰,便拥有至臻的宝贵财富。所以,至今我还记得莴笋爽脆味道,即使伴有些许苦涩,也是记忆中的味道,人生甘苦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
□郑显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