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2025年05月23日
南阳滩闸坝落成纪念碑。
南阳滩全貌。 (吴戈 摄)
“西岸沙明一席风,贪供倦眼且推蓬。船随浅水危矶外,寺认空山夕照中,心坦浑忘历境险,数奇不信为诗穷。一行白鹭飘然去,倚定牙樯看钓翁。”这是清朝诗人阎检过南阳滩时的美好心情。
唐朝诗人元稹在《渠江明镜峡》中提到南阳滩,“渠江明镜峡逶迤,船到明滩百丈迟。橹窾动摇仿作梦,巴童指点笑吟诗。畬馀宿麦黄山腹,日背残花白冰湄。物色可怜心莫恨,此行都是独行时。”
诗人眼中的南阳滩是浪漫的,事实上,“船过南阳滩,十船九船翻”才是南阳滩曾经的真实写照。
渠江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发源于四川省南江县大巴山南麓,是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渠江有东西两源,东源称州河,西源称巴河,两源汇聚于渠县三汇后始称渠江,南阳滩则是渠江上有名的险滩。
南阳滩是渠江的重要节点。历史上有“鬼门关”“阎王滩”之称,也是不毛之地,航道弯曲狭窄、滩陡水急,过往船只失吉累见。元代以前,南阳滩段“鸡冠石”礁群密布,船工需“候水而行”,形成独特的滩师领航制度。明代《漕运志》记载,此处设有“滩头”,用旗语指挥船只过滩。民国2年,船民筹款开凿南阳滩新航道,由船帮总领杨兴顺、罗大希主持施工,移航道于河西新开150米漕道,面宽6米,深1米,历时两年竣工。船帮把头趁机把持滩口,巧立名目,勒索过往船民。民国29年,县府颁布《县航道管理办法》,置1人管理,每年赴滩口出巡数次,疏浚航道费用由船民自行摊派。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川东北地区对水运的需求日益增长,南阳滩成为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宣汉、渠县等地物资,特别是支援重工业建设的必经之地。渠县政府组织人力对南阳滩明礁和暗礁进行炸毁,设置了航标,所以现存的《渠江号子》歌词中有“南阳滩吼三吼,龙王也得躲着走”的句子。
1958年,四川省交通厅决定对渠江航道进行系统整治,南阳滩船闸就是这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由四川省航道工程处指导施工,设计处于省内先进水平,能够满足300吨级船舶通行需求。从1959年1月动工至1960年1月15日竣工,一年时间就完成通航。1960年1月1日,中共达县地方委员会、四川省达县专员公署和中共渠县委员会、渠县人民委员会联合在南阳滩航道管理所办公区设立了“南阳滩闸坝落成纪念碑”,见证了渠江高光时刻。南阳滩船闸的建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渠江通航时间从180天提高到320天,年货运量从建闸前的15万吨提升到50万吨,结束了渠江“半年通航,半年停航”的历史。
南阳滩闸坝从破土动工到闸坝建成通航,省、地、县自始至终加强领导,省交通厅领导不仅亲临施工现场,并派工程技术人员协助工作,渠县还成立了工程处,副县长颜正宗任处长并常驻工地指挥,调集民工7000余人参加修建,用工日148万个,挖填土石方16万立方米,浆砌条石2万立方米。人们现在看到那一块块坚硬硕大的条石都会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叹。
渠江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余小平算是水上老交通人了。1982年他参加工作就在渠县南阳滩船闸管理所,直到2020年机构改革,船闸管理所撤销后调回港航中心工作,他一直对南阳滩闸坝情有独钟。他详细地给我讲述了他从老工友张开四那里听来的建设时期的事:开工后碰到第一个大问题是缺乏石工,按闸坝的工程量计算,需要4000名石工,但当时全县才有2000多名石工,而绝大部分又分布在钢铁、水利战线上,最初调来南阳滩的只有18名老石工。指挥长颜正宗决定走自力更生道路,并向全体职工发出“一师百徒、包教包会、定期出师”的号召,先后动员4000名民工学习石工技术。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干劲冲天,通过短期学习,他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石工问题迎刃而解。石工有了,问题接踵而来,工程需要4000多个手锤、几百个大锤、上万个笼筐和钻米等工具,不然,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劳动人民是有智慧的,群众献计献策,结果用翻砂手锤代替手工加工手锤的办法,保证了所需的大量工具。进入全民施工期需要3000多吨水泥,指挥部就兴办了琅琊、卷硐、前进等三个水泥厂,90%的水泥达到自给。工人们还创造了用红砖粉末(又称红土)代替低标号水泥安砌填心的先进经验,为国家节约水泥1200多吨。余小平说,他至今佩服老一辈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他们把土洋结合用到了极致。像工地没有起重机械设备,就安装了木闸门代替,群众创造的木鱼鳅运石的土办法,一天就可以省270个劳动力,特别是在关键性大围堰截流工程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了木笼块石加固笼口和竹笼立墙的施工方法,仅花了17个小时就顺利堵合了103秒/立方流量、2.4米落差的水流湍急垅口,提前四天完成大围堰。闸坝工程一上马,摊子就铺得大,最多达7000多民工,但是管理干部37人,有的时候民工3000多人时,管理干部仅有12个人。那时,工区干部每人必须坚持跟班劳动,人人都是多面手,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年近九旬的王平贵老人,提起闸坝落成典礼时的盛况,津津乐道:那不只是渠县、达州的一件大事,而是全省的一件大事。落成典礼那天,峨眉电影制片厂专程拍摄了《新闻纪录片》,参加落成典礼的有中央、省、地区和县上的领导,达县地区文工团还表演了许多节目,有不少新闻记者举着镁光灯拍照。典礼前几天发了邀请函,邀请南阳滩周边的单位负责人观看落成典礼。我当时在土溪小学当小学教员,且是该小学的负责人,有幸带着邀请函去参加了落成典礼。更见证了那天关闸后,大量的鱼从闸坝流水口跳进大背篼里,有鲤鱼跳龙门的感觉,可惜没人留下这历史照片。回学校的当晚,我召开教师会,绘声绘色激动万分地讲述当天落成典礼盛况,大家都说,那是我王平贵的福气。
南阳滩闸坝落成纪念碑上,中共达县地方委员会、四川省达县专员公署题词:“总路线光芒万丈,万众一心化渠江。南阳滩上锁蛟龙,支援建设放豪光。”中共渠县委员会、渠县人民委员会题词:“党的领导英明,四千健儿称雄。年余铁练造就,今朝锁住蛟龙。”这不是普通的纪念碑,这是一座丰碑。
随着闸坝建成通航,彻底改变了南阳滩几千年来险滩恶水的历史祸患,能保证船只终年满载航行,使木船运输周转率由过去的每航次三至四天缩短为两天,并开辟了终年通航的浅水轮船航线,以每年通过50万吨货运量计算,即可节约1000万个工日以上。渠县民俗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成渠谈起小时候过船闸的喜悦和惊恐,记忆犹新。他说:“我9岁那年,给家住三汇的幺姨送包包白菜,那时是很稀奇的。因为渠县到三汇没有公路,就只能坐木船去。我妈妈前一天就把菜背到船上,第二天早上五点半起床上船,大概一天到达南阳滩过闸道,我眼睛睁得大大的,看船怎么突然降下去了,一会儿又升上来了。觉得好吓人哦!过船闸算是真正体验到了啥叫‘水涨船高’。”
南阳滩闸坝建成后,1981年,县上开始筹备修建南阳滩电站,既为了经济发展,也不能让渠江水白流。南阳滩电站1982年动工,1988年建成投产,电站装机容量1万千瓦(4台2500千瓦机组),设计年发电量6359万度,是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较大的县办水电站之一。南阳滩水电站落成纪念碑碑座上,镌刻有张爱萍将军的题诗:“昔日苦熬鬼门关,今兴水电万民欢,渠达共饮一江水,齐心协力高峰攀!”南阳滩水电站建成后,航道等级从Ⅴ级提升至Ⅲ,但船工们仍会在经过原滩址时鸣笛致意,形成新的航行仪式。
斗转星移,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的快速发展,水运逐渐萎缩,过往船只逐渐减少,从1960年建成至今,南阳滩船闸安全运行65年。然而,再过两年,它就将消失在渠江之中。2017年,渠县渠江风洞子航运工程正式纳入“十三五”规划,并确定为交通运输部重点项目,同年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点项目。2022年10月16日,渠江风洞子航运工程现场主体开工,建设工期5年,项目建成后,千吨级轮船能够从达州行驶到重庆,助力达州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经济带战略,成为全国性交通枢纽,为达到“通江达海”的目的,就必须拆除南阳滩闸坝!
民间传说,南阳滩原名“难洋滩”,因“浊浪滔天”“船烂人亡”的危险得名,后为镇水患修建南阳寺才更现名。更早的传说还将诗仙李白与南阳滩联系起来,明代《渠县志》记载李白曾于公元740年春游历至此,寺壁题《游南阳清冷泉》: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
西晖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空歌望明月,曲尽长松声。
南阳寺早已不复存在。两年后,南阳滩大坝即将拆除,南阳滩船闸和电站都将消失。南阳滩从险滩到平湖的嬗变,折射出人类适应自然的智慧。南阳滩的险峻与渠县人民征服南阳滩险峻的历史和李白、元稹、阎检等人的诗词一样,会久久流传……
□任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