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乡土守望者

版次:05    作者:2025年05月23日

万源是川东北大巴山南麓腹心,境内群山耸立,海拔落差超过2000米,兼具“一山四季”立体气候特征,是秦巴山地立体生态与地理分界的典型区域,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这片土地较好地保留了乡土味道。这里不仅自然风光壮美,还拥有悠久的红色历史文化,素有“巴山画屏,红城万源”之称。

2024年7月,我踏上了万源这片土地,在青花镇开启了驻村工作。在这里,我深深地领略到当地的风物人情,也结识了一群农村留守老人。万源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些老人依旧保持着淳朴善良的天性,与他们相处时,那些温暖的瞬间常常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暮色如纱,缓缓笼罩青花镇油房村,炊烟从各家各户的屋顶袅袅升起。刚吃过晚饭的我,怀揣着闲适的心情,踏上了油房村的土地,开启了一段意想不到的缘分。

沿着村道漫步,不远处,一栋20世纪70年代风格的砖瓦水泥房映入眼帘。三层小楼略显陈旧,却在岁月的打磨下透着质朴。门前,寇爷爷正专注地清洗着土豆,一双黢黑且布满老茧的手掌,在清水中反复揉搓着每一颗土豆,仿佛在呵护珍贵的宝物。那些土豆,是他为明天清晨菜市场准备的。

“爷爷好!”我笑着打招呼。寇爷爷抬起头,布满皱纹的脸上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眼中满是欢喜。“哎哟,小伙子,快过来坐!”他热情地招呼着,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从屋里搬出一个小板凳,递给我。那眼神,那语气,仿佛在迎接许久未见的亲人。

坐下后,寇爷爷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我,平日里家中冷冷清清,鲜少有人到访,更别说和年轻人聊天了。如今见到我,他满心欢喜,极力挽留我多坐一会儿,多聊聊天。在他的讲述中,我渐渐走进了他的人生。

寇爷爷的童年满是艰辛,早年父母离世,他只能和堂哥相依为命,在离镇上遥远的老山上,过着贫寒的生活。成年后,自己四处找人说媒,才结识了现在的老伴李婆婆。本以为生活就此安定,可一场无情的火灾,烧毁了他们在山上的家,让他们瞬间失去了栖身之所。面对困境,夫妻俩没有丝毫退缩,他们起早贪黑,在田间辛勤劳作,种地卖菜;穿梭于山林之间,采蘑菇售卖。靠着一点一滴的积累,终于在如今的地基上买下一间房子。后来,为了给儿子娶媳妇,他们更是拿出毕生积蓄,修建了这栋三层小楼。

我走进屋内参观。一楼门外,是煮猪食的火房和猪圈。走进厨房,里面十分简陋,仅有两个柜台和一台略显陈旧的冰箱。再往里是堂屋,一张四角桌摆在中间,墙壁上贴着旧日历,很有年代感。房间四周堆满了各种杂物。对于习惯了城里舒适生活的我来说,确实难以想象在这里生活的模样。

坐在门口,我和寇爷爷聊起了生活。我询问他每天卖菜的收入,寇爷爷认真地给我算起账来。“最近蔬菜不多,土豆3元一斤,包菜2元一斤……”他一边说,一边掰着手指头,每天起早贪黑,可以挣几十块钱。

我疑惑地问他为什么不向儿女要钱,寇爷爷和随后从地里一瘸一拐回来的李婆婆对视一眼,缓缓说道:“后人有自己的家,我们不好找他们要,也不愿意给他们添麻烦。”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与理解。

夕阳西沉,天色渐晚,我起身准备离开。寇爷爷和李婆婆满脸不舍,寇爷爷紧紧拉着我的手说:“以后想吃什么菜就跟爷爷说,多来和我们说说话!”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我郑重地点点头。

与寇爷爷一家的相遇,让我看到了老一辈农民生活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善良。而我与寇爷爷一家的缘分,也才刚刚开始,未来,我希望能为他们带去更多的温暖与陪伴。

如果说与寇爷爷的相遇让我看到了乡土留守者的吃苦耐劳,那罗玉秀老人则让我看到了她对农村生活的豁达、乐观。

在我所驻村八字头村的村委会办公室后方有户人家,住着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罗玉秀,与她的交流时常会给我带来无尽的温暖与慰藉。老人的儿子常常奔波在外,深入山林挖掘中药材,多数时候,老人独自操持着这个家。

老人的住所被葱郁的绿意紧紧簇拥。房屋前,是她悉心开垦出的一片菜园子,里面每一株蔬菜都像是她精心呵护的孩子,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几只毛色鲜亮的鸡在院子里踱步、觅食,时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为这个宁静的小院增添了几分生机。尽管已至杖朝之年,老人将屋内屋外打理得井然有序。家具摆放规整,地面干净整洁,彰显出老人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与执着。

由于住所相邻,我常前往老人家中拜访,与她促膝长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熟悉起来。每当谈及我的个人问题,老人总是以慈母般的口吻,耐心地为我剖析,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她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真挚的关怀。令人惊叹的是,对于当下的社会问题,她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阐述起来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完全不像是一位长期生活在偏远山区的老人。她身上那股积极乐观、笑对生活的劲头,时常令我这个年轻人深感钦佩。即便生活并不富裕,儿子又常年不在身边,她依然将日子过得有模有样,脸上始终洋溢着温和、从容的笑容,仿佛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能被她轻松化解。

每当蔬菜成熟的季节,只要我踏入她家的院子,她总会满脸笑意地说道:“小蔡,想吃什么菜就自己去园子里摘些带回去吃!”面对她这般盛情,我有时实在难以拒绝,便走进菜园采摘一些蔬菜。每次摘完菜,我试图给她支付菜钱,她总会连连摆手,半开玩笑地说道:“就你摘这么点,还要钱,那我可太不像话了!”无奈之下,我只能趁她不注意,悄悄将钱放在屋内的某个角落,然后匆匆离去,生怕被她发现再次推辞。

罗玉秀老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宛如一束明亮温暖的光,驱散了我生活中的阴霾。她的豁达、乐观,以及给予我的关爱与教导,都让我倍加珍惜。这份跨越年龄界限的深厚情谊,已成为我驻村岁月中最珍贵、最难忘的回忆,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历久弥新。

与两位老人的相识,不过是我驻村岁月里与留守老人群体结缘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像她这样的留守老人,已然成为了村庄的主要人群。子女为了生计奔赴城市,他们却选择留守故土,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乡村,也守护着那份独属于乡土的温度。

驻村工作让我得以深入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身上仍然保留着朴实、乐观、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就像罗玉秀老人,尽管年事已高,儿子常年不在身边,却依然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艰辛;面对我这个晚辈,毫无保留地给予关爱与教导,那一份真诚与朴实,让人动容。还有寇爷爷和李婆婆,起早贪黑卖菜,生活拮据却不愿给子女添麻烦,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意志支撑着生活。

在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下,乡村的面貌在不断改变,许多传统的东西逐渐被淡化。然而,这些留守老人却如同一座座坚固的堡垒,保留着上个时代特有的乡土味。他们的生活方式、处世态度、价值观念,都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延续着乡村的文化脉络。他们会在田间地头,用最传统的方式耕种;会在屋檐下,用布满老茧的手编织着竹器;会在闲暇时,向晚辈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却承载着乡村最本真的记忆和文化。也许在多年以后,那些在城市中奔波忙碌、疲惫不堪的游子,会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思念起那个曾经贫穷但朴实的乡下。而留守老人们,就像一个个执着的守护者,为这些漂泊在外的孩子守住了根。他们守护的,不仅是那片生养他们的土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份浓浓的乡愁。这份坚守,跨越时空,温暖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乡村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

□蔡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