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 作者:2025年05月22日
粮仓加装“仓顶阳光”光伏发电系统。
本报讯(记者 曹芮铭 通讯员 陈语乔 摄影报道)今年以来,大竹县聚焦粮食仓储现代化,通过信息化建设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为粮库粮食打造数字“健康档案”,对2个国有粮食企业下辖的9个库点实施信息化提档升级。截至目前,2个库点完成低温仓改造,让6万余吨粮食纳入科技管护体系。
在科技赋能的实践中,AI粮食管家成为粮食安全的“智能卫士”。大竹县粮储中心整合300余万元高质量发展资金,配置出入库监控、数据采集等智能化设备,引入云东荧光定量技术,将粮食真菌毒素与重金属检测时长从240分钟压缩至12分钟。检测数据同步接入信息化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病害粮食,为每一批次粮食生成动态“健康档案”,实现从“抽样检测”到“精准诊疗”的技术突破。
智慧化管理平台构建起全流程监管网络。从运粮车辆抵达时的自动识别录入,到地磅称重、质量检测的全程高清监控,粮食入库各环节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系统自动生成粮情粮温数据及预警信息,县粮储中心据此分析库点管理状态并督促整改。同时,县纪委、财政等部门通过平台实现跨部门协同监管,形成“一张网”管控格局。
在绿色储粮领域,2019年大竹县就启动“低温粮仓”改造工程,7.8万吨粮仓实现低温存储;1.6万吨粮仓加装“仓顶阳光”光伏发电系统,年均发电量达15万度,使粮仓成为兼具保温与节能功能的“绿色储仓”。
科技赋能带来显著效益。据统计,大竹县低温仓粮食损耗率从技术改造前的年均2%降至改造后的0.5%,每吨储粮成本从技术改造前的50元降至改造后的46元,仅能耗就节约2%。
从AI检测的精准高效,到智慧平台的全周期管控,再到低温粮仓的绿色节能,大竹县通过科技与管理的双重创新,为粮食安全装上“智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