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行走的思政课”走得更实

版次:08    作者:2025年05月16日

●推动思政课“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要切实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形成“院系党政领导+专业指导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校外专业人员”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机制和“指导保障+成效考评+评优表扬”的实践评价机制。同时,要注重结果运用,强化正向激励,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教育格局。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积极构建“1234”大思政格局,上好“行走的思政课”,推动思政课“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持续增强“行走的思政课”的感染力、影响力、持久力。

建好工作机制。一是党政高度重视,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深刻把握“大思政”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切实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每学期召开党委专题会分析学校思政工作,推动校内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强化领导干部示范引领,认真落实“学、研、讲”一体联动机制,学校主要领导带头讲“思政大课”,推动“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教学场景全覆盖。二是做实教学评价,持续提升教学能力。坚持以建设“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的思政课堂”“成效显著的思政课堂”为评价目标,建立“院系党政领导+专业指导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校外专业人员”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机制,健全“指导保障+成效考评+评优表扬”的实践评价机制,明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考核标准,着力建好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三是注重结果运用,持续强化正向激励。对教学评价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聘、择优推荐、表扬奖励中优先考虑。鼓励支持优秀教师积极申报重点课题和名师工作室,并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鼓励支持优秀教师牵头组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促进思政教育与学科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深度融合,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教育格局。

打造育人平台。一是多元化建设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坚持把校外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先后在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达川区列宁主义街、达州科技馆等地建立各具特色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10个,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展研学活动、现场讲解员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形式,实现每位青年学生每年至少一次深入思政实践基地体验,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站稳政治立场、笃定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亲身实践砥砺强国之志、笃定报国之行。二是精品化打造思政实践教学“金课”。充分用好达州红色文化、巴文化、汉阙文化等地方资源,坚持将思政课堂搬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大思政课”社会实践资源库,组织专业教师团体打造思政实践教学“金课”,开展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思政实践教学,引导青年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坚定“四个自信”,深刻感悟革命精神、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质,实现情感共鸣、理性认知和价值观认同的贯通融合,不断提升育人实效。三是常态化开展思政实践教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学校连续多年举办“杏林思政杯”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大赛,累计选拔《觉醒年代 红色医学之光》《党旗在心中》《以青春之名》等24个大学生参赛团队600余名大学生参赛,通过舞台剧、朗诵、情景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时代,红色基因在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熠熠生辉,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每年组织20余支大学生团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获得四川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党史学习教育团队、“省红十字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相关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全国大学生“防治结核 志愿有我”志愿宣讲团等。持续开展“杏林郎中行”活动,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

发挥协同效应。一是深化学校与基地协同育人,打造思政实践教育特色剧目。联合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张爱萍故居管理所共同打造大型红色思政舞台剧《梦怀青萍——神剑将军张爱萍》,深入挖掘张爱萍将军的动人事迹,巧妙融入中医文化,形成《追寻理想》《艰苦斗争》《岐黄护佑》《舍家卫国》《努力探索》《横空出世》六个主题篇章,该剧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入选2025年度全省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项目,计划开展巡演,力争覆盖更多师生,持续激发广大师生面对困难挑战时始终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大无畏精神,推动思政课更有深度、温度。二是深化学校与医院协同育人,培育医者仁心崇高职业道德。持续完善“2+1”分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附属医院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渠县人民医院等80多家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开展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通过一线医师传帮带、中医名师一对一、临床护理手把手等方式,在提升医技水平的同时,将医者仁心的崇高职业道德融入日常实习过程,积极引导广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三是深化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力量。坚持将校内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依托四川省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等实训实践基地,系统构建中医药“课程链—实践链—拓展链”三链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定期组织师生开展主题实践,参与学生实现全覆盖,努力打造有灵魂、有内涵、有品位的“行走的思政课”。

□李壮成(作者系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本文系四川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编号:GZJG2022-19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