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三农” 奏响农业现代化激昂乐章

版次:04    作者:2025年05月16日

稻渔之窗。

开江县新街乡“稻田+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

农业强则国家强,乡村兴则国家兴。近年来,开江县抢抓机遇、勇立潮头,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号召,借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东风,以数字农业为突破口,全方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焕发新活力。

数字筑基

筑牢智慧农业根基

金色的麦浪在开江广袤的田野上翻滚,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夏日的宁静,奏响丰收的乐章。在甘棠镇龙井坝村,村民孙勇正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控着麦田里的收割进度。“过去收割全靠人工,天气一变就担心麦子烂在地里。现在好了,物联网设备能提前预警天气变化,我还能在线调度收割机,一点不耽误农时!”孙勇站在田埂上,看着金黄的麦粒从收割机倾泻而下,满脸喜悦。

在这片收割现场,150套物联网设备依然坚守岗位,持续采集着土壤墒情、气象变化等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大数据分析后,将为后续的水稻插秧提供精准指导。智慧水肥一体化系统和植保无人机也没闲着,它们正为收割后的土地进行精细化处理,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科学养护。“以前收完麦子,施肥全凭经验,浪费又低效。现在系统会根据土壤数据精准配肥,肥料利用率提高30%,成本降低不少。”孙勇对数字农业带来的改变赞不绝口。

如今,开江县22万亩数字农田已成为丰收的“智慧粮仓”,数字技术贯穿从种到收的全过程,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智能管理

开启农业“高效模式”

在开江县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们全神贯注,目光紧紧锁定在大屏幕上。屏幕上正实时动态更新着全县农业生产的各类详细数据,宛如一张精准的农业生产“晴雨表”。

“农事通办”数字政务平台好似一个强大的智慧中枢系统,巧妙地连接起“1个县级服务中心+2个片区服务中心+N个服务组织”,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县的农业服务网络,为广大农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保姆式”贴心服务。

农户王大哥常年在外务工,家中的土地一直无人照料,成了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然而,自从有了“农事通办”平台,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他放心地将土地托管给专业服务组织:“从播种到收割,全程都不用我操心,我人在外地,只要拿出手机,就能实时查看地里的情况。今年小麦的产量比托管前有了显著增长,成本还降低不少,这个平台可真是帮了我大忙,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

依托这一智能管理体系,当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87%,农业生产效率提升30%,农户每亩增收100至150元。

科技创新

点燃农业“发展引擎”

在开江县智慧农业与科创中心,科研人员们正在紧张而专注地进行实验。这里,是开江县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农业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校携手合作的前沿阵地,汇聚着智慧与创新的力量。科研人员围绕《有机高钙米种植“投入品”研究》《稻虾(蟹、鱼)连共作水稻品种筛选》等9个关键课题开展攻关研究。

“经过长时间的持续研究与反复试验,我们终于成功筛选出更适合本地生长的稻虾共作品种。应用这个新品种后,水稻亩产量实现了显著提升,小龙虾的品质和产量更是大幅提高,真正实现了一田双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综合效益。”科研人员难掩内心的激动,自豪地介绍道。

通过紧密合作,开江县成功制定了4个地方标准,出台3项技术规范。这些成果犹如坚实的基石,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支撑着开江农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文/记者 程科 图/开江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