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 作者:2025年05月10日
曾几何时,泥泞的乡间小道、低矮的土坯瓦房、村民的愁苦面容,定格成大竹县杨家镇栏岭村这片土地挥之不去的记忆。而今,站在观景平台眺望,宽敞洁净的水泥路星罗棋布,漫山遍野的蜜柚林随风摇曳,白墙青瓦的民居镶嵌原野……昔日穷山村实现了美丽蝶变!村民们都说:“多亏了县人大机关派来的第一书记王辉英,没有她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们村的今天。”
扎根基层
泥泞路里的赤诚心
2016年6月初,当37岁的王辉英背着行囊出现在村口时,老支书李代祥直摇头:“这个细皮嫩肉的女娃娃,怕是待不过三天。”彼时栏岭村的贫困发生率高达17.3%,村集体经济账面上仅有37.8元,连开党员会的电费都付不起。
王辉英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她携带笔记本,踏着露水出门,披星戴月而归,3个月走访了5个村民小组。在五保户易大爷那间漏雨的土坯房中,她记录下了“屋内下雨用盆接”的困境;在留守儿童小芳的作业本上,她目睹了“长大要当医生给爷爷治病”的纯真愿望;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她聆听了最质朴的愿望:“只希望能有一条不沾泥的路,喝上干净的水。”
“既然来了,就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王辉英在村民院坝里许下承诺。外表看似柔弱的她,与村民们一道在撂荒地上种植蜜柚树苗。她的水胶鞋沾满了泥土,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水井维修”“道路硬化”“产业规划”等等,这些词语正逐渐转化为改变山村的密码。
巧破瓶颈
蜜柚林里的致富经
面对“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理局限,王辉英盯上了村后那片荒山坡,她多次前往天宝寨实地了解蜜柚的产量、品质,最终确定引进琯溪蜜柚种植项目。可当她动员村民种植蜜柚时,却碰了“一鼻子灰”。
“种柚子?祖祖辈辈都没种过,卖给哪个?”“土里栽果树了,吃啥?”面对质疑,王辉英没有退缩。她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算经济账,承诺“三年挂果前每亩补贴1200元”,并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购买了果苗。最终,500亩荒坡变成了整齐的梯田,3万株蜜柚苗在春风中舒展新绿。
为打开销路,王辉英带着蜜柚联系商店、水果超市,免费给商家品尝,在朋友圈、微信群搞“订单农业”,联系电商平台开通“扶贫专柜”。首批蜜柚上市时,她半个月住在果园,和村民一起分拣、包装、装车。当第一辆满载蜜柚的货车驶出山沟,村民王大娘拿到卖柚子的850元钱时,眼眶里噙满泪水:“我们的好日子要来了”。
如今,栏岭村的蜜柚林已硕果累累,挂满枝头,栏岭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4800元增至2024年的1.8万元。
倾情为民
暖心事里的公仆情
在王辉英的民情日记本里,记着这样几件“小事”:2017年雨季,带领党员突击队连夜抢通被冲毁的通村公路;疫情期间,乘坐摩托车为村民代购生活物资;为独居老人李大娘修缮漏雨的厨房;帮残疾人老周申请到轮椅;组织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编织成密实的民生保障网。村民们都说:“王书记比亲闺女还贴心!”
更让村民们自豪的是村庄的蜕变:全村共硬化10公里水泥路,实现了户户通,8公里产业便道蜿蜒山间;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卫生站一应俱全;垃圾分类亭、太阳能路灯点缀着整洁的村貌。
九载光阴,转瞬即逝。王辉英把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她的皮肤晒成了小麦色,双手结满老茧,但那双眼睛始终明亮如初。“我们要把栏岭村建成集采摘体验、乡村旅游、康养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王辉英说。在乡村振兴征程上,王辉英和乡亲们正用实干与汗水,浇灌着更加甘甜的未来。
□特约记者 王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