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旅程

版次:07    作者:2025年05月09日

有人说,最美的旅程不是去有诗的远方,而是在去大学看孩子的路上。

“五一”前夕,我屡次在妻子面前提起,放假后要独自去流浪,妻子揶揄道:“你想得美。”直到说去天津看儿子,她才爽快地说:“去,坐飞机去。”而我想坐着火车去,才有穿过大半个中国的旅程体验,才有古代车马慢的想念与等待,才有历尽艰辛异乡重逢的激动与欣喜。

妻子假期要上班,不能与我同行。在她五味杂陈的送别中,我登上开往天津的火车。这一路到终点站历时26个小时,车窗外的风景总是从眼前一闪而过。列车在秦巴山区的隧道中穿行,我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关于儿子的点点滴滴不断涌现。

19年前,迎来儿子的出生。护士把他抱出产房时,我只乜斜了一眼,就让母亲抱走。站在产房外,我更焦急地等待着妻子出来。妻子想顺产,儿子却像小哪吒,折腾她疼得呼天抢地,也没有出来的迹象。妻子弯腰扶在床沿边,疼得哇哇大叫,最后叫我通知医生把他剖出来,就像玉皇大帝趴在桌下高呼:“快去叫如来佛祖。”

被推出产房时,妻子面色苍白,非常虚弱。她望着我,有气无力地说“我再也不给你生孩子了”,接着自言自语道“下辈子我再也不做女人了”。这让我真正理解了孩子的诞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喜得犬子的快乐,很快让我们忘记分娩的阵痛。我也沉醉在初为人父的幸福之中,为儿子清洗尿布,都会摇头晃脑地哼着小曲。

上小学前,儿子是在农村度过的,每天与鸡狗为伍,在田地里撒欢,整得灰头土脸,像一颗无忧无虑的土豆。进城上小学后,他也没有学习压力,考好考差都是乐呵呵的,更没有上各种培训班的奔波疲惫。有段时间,儿子太调皮,把自己的脸画成“大花猫”,逗得同学上课时哈哈大笑……老师说教不好他,叫我领回去。我告诉老师,儿子干的这些事,跟我小时候比起来,还真没我顽皮……引得老师哑然失笑,从此再没找过家长。

其实,儿子从小是懂事的。我们家的零花钱放在没有上锁的抽屉里,不管多想买玩具或其他东西,儿子都没有悄悄拿过。他时常用压岁钱给妈妈买礼物,小到一个精美的发夹,大到毛绒玩具熊,还用千多元买了一件名牌服装,作为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结果被妈妈拿去退掉,让他闷闷不乐。给我买礼物就只有一次,那是他参加夏令营从北京回来,给我买了一包重庆的怪味胡豆。因为给他讲过,我小时候家里穷,想吃却买不起。

刚上初中时,儿子仍喜欢和我嬉闹。他在我背上写过“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还在我的肚皮上胡乱涂鸦。暑假期间,他和我躺在沙发上扭打在一起,妻子拿出手机录视频,嗔怪我们父子没个正形。我就推开儿子,不再和他打闹。他紧紧吊住我的脖子,嬉皮笑脸地说:“再过五个月,我就不是儿童了,要珍惜和我一起玩耍的时光!”这话后来想想,真是金玉良言。儿子青春期后,他就不再黏着我们,回到家就走进房间关上房门,只有吃饭时才简单聊几句。如果话不投机,他会吃到中途就丢下碗筷,回到房间去认真“学习”。学习之余的日子,他也很少和我们外出逛街、吃饭、玩耍。

上高中后,学业压力增大,他偶尔会给我们说,要躺平,要摆烂,要抑郁。但我们知道,他给自己确立了很高的目标,而且也在默默地努力学习。高考成绩出来后,他没有实现当初的愿望,但也没有让我们大失所望。填报高考志愿是我一手操办,当然必须征得他的同意。妻子希望填报所在城市的高校,或者成渝两地的高校,我却给他填报了远在天津的高校。正如尼采有首诗叫《最亲的人》写道:“我不喜爱让最亲的人在我附近:让他离开我高飞远行!否则他怎能成为我的明星?”

离开秦巴山区后,火车在中原大地和华北平原上飞驰,就像进入大学后的儿子如同脱缰的野马。平时,他不会主动与家里联系,我们给他打视频电话要么不接,要么接了把摄像头对准天花板,发信息仿佛是一字千金,回答最多的就是一个字“嗯”,甚至没聊上两句就“潜水”,让妻子情不自禁地感叹“娘想儿黄河长,儿想娘扁担长”。我只好宽慰妻子,儿子不找我们,说明他平安无事,说明他独立自主,说明他在“专心学习”。表面看来,妻子是渐渐释怀了,但我知道她对儿子的牵挂从来没有放下,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呢。

还有几个月,儿子就满二十岁。他一天天长大,逐渐走向成熟,也与我们渐行渐远。也许我们的主动靠近,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负担,毕竟他有他的人生路,在前方还有等着他的人。我们笑问儿子,有没有心动女生呀,有的话,就给他增加恋爱经费。他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叫我们做好心理准备,有可能他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子。老话说,树大要分丫,儿大要分家。不管未来怎样,我和妻子都清楚,他终究不是属于我们的人。纪伯伦也曾在《儿女》中说,孩子是生命对自身渴望的产物,他们借助父母来到世界却不属于父母。

列车快到天津站。下车后,我和儿子的相逢,不会有热烈的拥抱,也不会有“鸡飞狗跳”,我们会以两个成熟男人的默契相视一笑。这趟旅程,对于我来讲,已经是最美的旅程。不仅有沿途美丽的风景,还有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更有儿子用“弱小的爱”带给我为人父的重生。

父母与孩子,既有相随而行,又有各自的旅程——我们目送孩子奔向远方,孩子也将成为照亮我们余生的星光。

□邱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