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长安

版次:06    作者:2025年05月09日

因为去过,所以更怀念。

回忆一座城,比如西安,想起来心生涟漪,念起来唇齿留香,因为它的景观、它的美食、它的历史。导游教我们说西安话,“我”念“饿”,我请她说“我饿我想吃鹅”,连贯入耳的“饿饿饿”,引得车上的人哄堂大笑。

其实,与西安的交集,始于双脚与街道的私语。脚板与大地紧紧相依,能感受到喧嚣和沉静,也能感受到厚重与伟大。高高的城墙,似忠诚的守卫,凝视着我们,欢迎着我们。我们不约而同想起了北京消逝的城墙。

西安的街道,如各色美女。德福巷似洋妞,回民街像小家碧玉,大唐不夜城有贵妃味儿,曲池东路仙气飘飘……从这条街走到那条街,从地下通道下去,出来可能是星巴克,也可能是到粉巷或者湘子庙的出口。大街小巷,最多的是身着唐装汉服的美女。她们着盛装、盘古髻,罗裙翻飞,金钗玉镯,神态自若地巧移莲步。三步一公主,五步一贵妃,间或公子剑客抱琴持剑,让人目不暇接,怀疑穿越了时空。

钟楼的最佳打卡点是开元商城顶楼。好友柳儿踮着脚,高举手机,给我们依次盲拍。我们的背景墙,是四角攒尖顶、重檐斗拱的钟楼,阳光消散了凝重的历史,只余花团锦簇。夜里最好的拍摄点是南门永宁门城墙上,钟楼彩灯环绕,繁华的大唐气息扑面而来。

西安的美是天地之大的美,横古今,贯中外,历史与现代完美整合,你若徜徉古城墙,能感受到烽火硝烟,也能感受到新科技的气息。城墙十余米宽,上有多处标识牌,我看到的有“城楼简介”“吉备增备”和“关中书院”。西安对文化的尊重和保护,由此可见一斑,“润人”就在这细微毫末处。城墙内是古城区,古城遗留着一百零八坊的布局,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又有都市范儿。城市有久远历史的身影,就会不朽。一盏又一盏的夜灯接连开放,街道变得旖旎梦幻。驻足、端详,夜里的西安色彩斑斓纵横,气势巍峨磅礴,不由心生敬畏。“长安回望绣成堆”,灯光流成江河,骊山繁灯闪烁,楼宇灿烂辉煌,“绣成堆”就有了具象。

《看不见的城市》里说:

旅途终于把你带到了塔马拉,你沿着两边墙上挂满招牌的街巷走进城市,眼中所见的不是物品,而是意味着其他事物的物品的形象……

透过车水马龙,我看到了沸腾和落寞,看到了温暖和寒冷,看到了深邃和遥远,也看到了刀光和剑影。

伸出手,灯光从指缝间钻过,洒在脚下。我的身影,长长地落在西安的街道上,触摸到一个真实的梦境。

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Biangbiang面有着陕西人的粗犷大气,面条长、宽,且厚。人说陕西十大怪,之一是“面条像裤带”。盐、鸡粉、醋、葱花、辣椒粉、蒜末,挨挨挤挤卖弄风骚,似乎能听到热油泼上去“滋滋”的响。

Biangbiang面健硕,像陕西人,趴着也不服输。把筷子伸进去,将作料搅拌均匀,历史的风云也搅在面里,这面秦军吃过、萧何吃过,明星吃过、凡人吃过。面没有汤汁加身,不淋淋漓漓,素素净净,裹了红油,和了蒜末,沾了葱花,摇身变成秦川汉子。猴急入嘴,好吃得让人发颤。作料与面完美结合,入口的一刹那,耳边一片清宁。豆芽和面是青梅竹马的恋人,葱和蒜是两小无猜的挚友,红油热辣辣造势,它们相互扶持,依偎在一起,成了人间美味。面干湿度恰到好处,柔和绵软口感妙不可言。没有汤汁的渲染,面就全力承担口感,干里透湿,嚼劲韧性都到位。一入口既接二连三,最后碗底只有残油,沾点绿葱、白蒜、红油,依然热情泼辣。海椒油进入胃里,带了面的香,口腔里却缠绵着辣味,绵软又有浓香,钝和厚,像极了服务员和善的脸庞。

想起biang字歌: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东一扭,西一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勾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

永兴坊的人很多,热闹的气息,扑散到店里。雕镂精致的木门旁有对联: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有撮辣子嘟嘟囔囔。

面馆旁有摔碗酒。也想学秦川人,大碗喝酒,大嗓门唱秦腔。也想双手接过一碗酒,一口饮尽,把酒碗狠狠一摔,摔得大义凛然,摔得气壮山河。然后哗啦一声,清脆悦耳,余音绕梁。

当初,万千秦川人,齐摔酒碗,是何等豪迈。喝了这碗酒,勇猛往前走;摔了这酒碗,乾坤都看透。这就是秦川人的气势、秦川人的风骨,豪放、朴拙、雄浑、大气、内敛、睿智、勇猛。只一个“摔”字,好不畅快淋漓,好不爽得冒泡!

也想把栏杆拍遍,想用一颗纯粹的心爱我的中国。我想把这碗酒、这条街、这座城打包,写进我的生活。我想在这座城市有一间小小的房子,闲暇时只为这美食。

美食是一条救赎之路。它隐含着生活的欢喜。穿街走巷,只为找寻“三根电杆”的网红店,拿号等候时,大家去店外贰回巷“长安”街景处打卡。阳光下,街道静谧,一如以往,迎接着各地的倾慕者,包括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见我们照相,礼貌地后退绕行。文明从来不是口头语,就如“三根电杆”里的蒜香江团鱼,竹签串鱼片,肉质嫩滑,蒜香浓郁,美不胜收。还有铁板烤土豆,外酥里糯,超赞!百年老店同盛祥的羊肉泡馍驰名中外,服务态度超好。我们六人点四人餐,还要求做四种味道,多拿几副碗筷,服务员全程热忱。此时觉得,文明是镶嵌在美食里的。

西安美食数不胜数:肉丸胡辣汤、凉皮、臊子面、甑糕、柿子饼、葫芦鸡、镜糕、冰峰汽水……你能想象胃的欢呼雀跃吗?那是命中注定的,与西安美食的无悔纠缠。

“潼关优品肉夹馍”的肉夹馍首屈一指,吃后又扫码下单快递。那是有口腹之欲的乞求者对经典美食的虔诚膜拜,还加入了八百里秦川风霜雨雪的厚爱。

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西安的。第一次知道西安,来源于“西安事变”,从此知道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从那时开始,国人全面统一抗战。大型实景影画《1212西安事变》值得一观,当枪声破晓,看到士兵集结,听到吼声如雷,热血、豪情会在你的血管里涌动。

在最初的文字里,西安是一座座凝固的雕塑,在时光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前仆后继的身影。大雁塔、兵马俑、钟鼓楼,成功吸引了我对西安历史的寻踪。在邵友程编著的《古城西安》中,我着重探寻西安的古往今来。一行行文字,让我窥探到它曾经的叱咤风云。文字远不如实物有质感,仅靠文字,我不能窥尽西安的内部密码,不能探知它的灵魂世界。

只有仰望过兵马俑,远眺了大雁塔,触摸到轩辕桕,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座城市的暗语和象征。

有五千年历史的十三朝古都西安,作为首都就有一千余年。西安作为四大古都之一,建都最早,历时最长。《诗经》里描写此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白居易说“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只“喧喧”一词,可见长安之物阜民丰。在诗人眼中,长安已是一个符号。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高启等,纷纷在诗词中留下它的倩影。三藏法师,就是从这里出发前往印度。无数外国使节,对长安顶礼膜拜,不远万里前来朝拜。

去了陕西博物馆,你就知道“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含义,170多万件藏品,是中国历史的生动呈现。陕西博物馆免费参观,但要提前预约,参观的人流是摩肩接踵。导游带的我们这一队里有坐轮椅的老年人,初时想这样拥挤的人流他能看到什么,可看到他在人流的罅隙里凝视青铜器的目光,突然就理解了他的追求。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历史探寻的脚步,不管是专家还是平民。知道过去,方能面对未来。那些文物,会说话,说得铿锵有力,说得字正腔圆。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远远不够,只能走马观花,只能浅尝辄止。可是,终究是不甘心。西安是会抚慰人的,一个博物馆不够,就再来一个,西安博物院可以满足你对古都风貌的好奇心。博物院里依然有很多导游,一个圆脸的男孩显然是志愿者,他声音洪亮,字正腔圆熟稔地介绍文物的来历,我们纷纷鼓掌。一座城市的磅礴,不仅仅是名胜众多,更多的是有囊括古今的气势和胸怀,还有人文精神的延续。气宇轩昂的轩辕庙、沉默如一的大雁塔、金碧辉煌的钟鼓楼,无一不诉说着深厚和磅礴。仅仅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足以让我们记住这座城市的伟大。子曰:温故知新,信而好古。西安城就是一座不朽的学校,我们可窥探远古,触摸千年文明,感知永不衰竭的华夏文化,铭记传统与历史,这是城市的艺术。海纳百川,包容兼蓄,是这座城市的姿态和情怀。

古老的雕梁画栋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让这座城市义无反顾走向未来。一座城市的伟大,不仅有富丽堂皇的建筑,更可贵的是,能激起我们对生活的热情。西安,像一本厚重的书,让来者感受到红尘的幽秘;让我,对未来,有无尽的向往。

□朱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