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2025年05月09日
陇水苍茫,渭水泱泱。清明时节的陇右大地,芳华繁盛,锦绣成诗。踏入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的伏羲庙,宛若走进了一条远古历史的长河。古老的庙宇建筑朴实典雅、庄重肃穆,参天的古柏扶疏叠翠、郁郁苍苍。红墙碧瓦之间,玉兰、海棠、樱花竞相怒放,花瓣晶莹剔透、灵动娇艳,古韵与新芳的交织,历史和自然的融合,流淌出幽深厚重而又暗香浮动的气息。古树、古建、古碑,匾额、楹联、木雕,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伏羲开天明道、教化先民的赫赫功勋。
伏羲又称太昊,是由燧人氏原始群分化出的诸风族中的一支。母亲是华胥氏,有一天,华胥氏来到国境东方一个水草丰茂、风景优美的大泽游玩,大泽叫“雷泽”,她看到一个巨人的足迹,好奇地踩了上去,后来她感觉有孕在身,怀胎十二年后,华胥氏生下伏羲。伏羲长大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慧超群,圣德盛隆,人们便推举他当了燧人部落的首领,代燧人氏继天道而称王天下,史称“人皇”。
殿宇雄深的伏羲庙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已有540多年历史,坐北朝南,牌坊、宫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后花园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层层递进,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也是一年一度公祭伏羲大典的举办地。
进入伏羲庙,沿中轴线前行,先天殿呈现在眼前。殿正门悬“一画开天”匾,东、西两侧分别悬“开天立极”匾和“道启鸿蒙”匾。殿内正中的神龛上方悬“文明肇启”匾,下方是3米多高的彩绘伏羲塑像,羲皇正襟危坐于神龛之中,身披桑叶,手托先天八卦盘,目光如炬,穿透时空,气宇轩昂、威仪肃穆,令人无不肃然起敬。殿顶天花板分格绘制伏羲八卦对应河图和六十四卦方位排列图。
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伏羲堪称上古文明的“总设计师”。先秦文献就有他功绩的记述,汉代史书把伏羲纳入历史序列,举为三皇之首、五帝之先。唐朝有一位叫司马贞的历史学家,他给司马迁的《史记》补了一个《三皇本纪》,他认定的“三皇”就是伏羲、女娲和神农。伏羲在中国历史上的尊崇地位由此确立。
二
龙的起源与伏羲有关。史书记载伏羲“蛇首人身,有圣德”,描述伏羲出生时的样貌,就是传说中龙的形象。伏羲与龙有紧密关系,中华民族对伏羲的崇尚就包含了对龙的崇拜。
在传统的神话叙事中,秦汉以前,伏羲和女娲似乎没有关系。汉代以后,人们逐渐将伏羲与女娲合在了一起,他们成为兄妹,又结为夫妻。在众多汉石刻画像和砖画中,常见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像,其腰身以上均作人形,穿袍带冠,腰身以下则是蛇躯,两条蛇尾紧紧相缠,脸或向或背,伏羲持矩,女娲持规。这形象代表了古人对人伦夫妻之道、生育之德的崇拜,表达了先民心中乾坤交泰、阴阳相合的朴素思想。
有学者认为,伏羲应该是人首龙身,所谓蛇身,实际上是简化了的龙,龙才是伏羲部落的族徽或图腾。伏羲氏族在天水发源,壮大以后,沿渭水进入关中,又出潼关东迁,到太行山后折向东南,最后定都于陈。随着强大的伏羲氏族及后裔由黄土高原向外迁徙,黄河中下游及中部、中南、西南地区的许多部族相继被征服,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被征服部族的图腾逐渐融入伏羲部族的图腾之中,由早期的“蛇”图腾演变为更强健的“龙”图腾。闻一多说:“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鬃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伏羲氏族发展壮大的进程其实也是“龙”图腾和氏族文化的演变过程。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龙意象不断变化。商周龙的神秘莫测,战国龙的千变万化,秦汉龙的威武刚劲,魏晋南北朝龙的飘逸洒脱,唐代龙的华美富丽,宋明龙的威严至尊,清代龙的多姿多彩……龙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深深地积淀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层面而经久不衰,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喜庆、休闲娱乐之中。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柱,神州大地是龙的故乡,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
三
伏羲最大的功绩就是创立八卦。现在天水麦积区的卦台山,相传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相传在河图和龟纹的启迪下,伏羲以实线作阳,虚线作阴,三个为一组排列组合,演绎出八种图案,这就是著名的原始“八卦图”。今天看来易卦符号可能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发明和应用的,然后由伏羲系统整理和推广,后经神农、黄帝改革,夏、商的运用,文王演绎,孔子的解说方得以流传下来。
八卦中的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震卦象征雷,巽卦象征风,坎卦象征水,离卦象征火,艮卦象征山,兑卦象征泽。每一卦都可以有更多的象征物。《易·系辞》称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神明之德”的表现,通过八卦的广泛象征,人们更可知晓洞悉万事万物的奥秘。
八卦传至周文王,周文王推演而衍生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爻,表示事物的交错变化,《易·系辞》云:“爻者,言乎变者也。”通过三百八十四爻的分布配合,便可以穷尽万事万物对立、运动、变化的规律,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趋吉避凶,这就是“布爻穷变化”的意思。易卦本来用于卜筮,却深含哲理。“象”(象征)是易卦哲学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而反映事物对立、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则是六十四卦哲理的根本核心。从这一核心根思想出发,商朝时中国人确立了四季,周朝时发展为八节,秦汉时演变为二十四节气。
无端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画时。伏羲“一画开天,肇启文明”,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想武器。
万物之数,皆因八卦而起。由阴阳二数,进而有八卦,再推演成六十四卦,数的排列组合,包含了数学原理,而且这“二进制法”启发了计算机的发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受古太极图、二进制原理启发,发明了手摇计算器。伏羲八卦图,因此作为标志被嵌印在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上。
四
《诗经·野有死麕》的首章描写了这样的场景:一个年轻的男子在仲春欢会的时候,将一张鹿皮当作定情的信物,用白茅包裹起来,带到郊外。他希望在这里遇到自己的意中人。白茅象征纯洁,獐子和鹿则是古代求亲的礼聘之物,体现了男子对女子的真挚情感。
在漫长而蒙昧的原始社会,男女之间没有明确婚姻关系。从伏羲时代开始,开始倡导实行男聘女嫁的婚俗,男方向女方送两张鹿皮作为聘礼。婚姻习俗得以变革,血缘婚逐渐改为族外婚。从伏羲生母的“神婚”,到伏羲本人的“兄妹婚”,再演化到伏羲推行的“俪皮为礼”“始置嫁娶”,以及氏族部落“姓氏”的实行,可以看到先民婚配制度的进步轨迹。作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婚姻制度的改革家与姓氏创始家,伏羲推动了人类婚姻生活的巨大进步,为人类自身的繁衍进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伏羲的盖世功绩,既有始画八卦、肇启文明,有正姓氏、别血缘以及制嫁娶、定婚姻,还有很多堪称伟大的发明创造:造书契,代结绳之政;结网罟,以教佃渔;圈养牺牲,以充庖厨;造屋庐,改善居室;养蚕化布,改善衣着;疏水造田,繁滋草木;钻木取火,冶金成器;制琴瑟,做乐曲;尝百草,制九针;以龙纪官,分部治理;创立占筮之法;作历度、定节气等等。对这些发明创造的归属,古籍的记载,或详或略,有的还莫衷一是。我们的理解是,有可能后人把多种好事、善事、能人之事的起源都不断归于肇启文明的王者。但可以肯定的是:羲皇是中华民族早期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的开创者、奠基者,是中华创世叙事中最重要的智慧之神,他那些彪炳千秋的发明创造,如一道道闪电划破了远古的黑暗,朗照着华夏先民走出蒙昧的漫漫长路。
神圣功绩流布华夏神州。伏羲祭祀纪念庙宇遍及甘肃、河南、陕西、河北、山东、四川等地,在台北市也建有伏羲庙,那是身居祖国宝岛的羲皇后裔们认祖归宗的精神寄托之处。伏羲祭祀已成为中华民族广泛尊崇的祖宗信仰。
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太昊陵规制宏大,古柏参天,碑刻林立。这里被称为羲皇故都,相传太昊伏羲建都在此,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这里会举行盛况空前的人祖庙会,华夏儿女虔诚满怀,聚集在太昊陵前焚香燃烛,跪拜祈祷,顶礼膜拜之时,人们的思绪自然闪回到那地老天荒的远古时期,羲皇带领华夏子民走出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洪荒岁月,电闪雷鸣、天风海雨的恢宏场景,便在眼前徐徐展现:从茫茫黄土高坡到辽阔中原大地,从泱泱渭水到滔滔黄河,羲皇开天立极、道启鸿蒙,先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华夏民族由混沌蒙昧健步走向开化文明……
“信心一画鸿蒙开,千古斯文称鼻祖。”赫赫羲皇,大哉羲皇。
□余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