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2025年05月09日
蒋兴山和龚思玲采摘桑葚。
又到桑葚挂满枝头的时节,讲治镇双河村的西城蚕桑基地热闹得不行。游客们钻进枝叶繁茂的桑树林,手里的篮子越装越满,脸上笑开了花。看着这热闹的采摘场面,蒋兴山和龚思玲两口子忍不住感慨:“谁能想到,这儿曾经是我们一心想逃离的地方,现在倒成了梦想重新出发的好地方。”
南下打拼
从流水线到小饭馆
1993年的春天,19岁的蒋兴山在双河村邂逅了来自重庆合川的龚思玲。命运的红线将两颗年轻的心紧紧缠绕,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步入婚姻殿堂。那时候,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们也想着出去挣钱,就跟着南下打工的大部队,跑到广东的一家制鞋厂当工人。
农村出来的孩子,天生就不怕吃苦受累。打了几年工,日子稍微好过点,夫妻俩寻思着,打工总不是长久之计,干脆盘下一家店面,开了间川菜馆。靠着地道的川味和热情的服务,小饭馆很快就火了,小店渐渐成为异乡游子的“心灵驿站”。
饭馆生意红火,钱是挣了不少,但夫妻俩也累得够呛。无数个熬夜忙碌的日子里,两人互相打气,咬着牙坚持,总算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北上闯荡
从工地到饭店的双重奋斗
2002年,蒋兴山在北京的表弟接了个工程项目,急缺人手,邀请夫妻俩过去帮忙。二话不说,他们关掉了广东的饭馆,北上北京。
到了北京,蒋兴山进了表弟的工程队。他性格坚韧,又爱学习,很快就当上了工程队队长。赶上好时代,工程队的活儿一个接一个,没几年就赚了不少钱。
这边蒋兴山在工地上干得风生水起,龚思玲也没闲着,重操旧业开起了饭店。凭着之前的经验,新店生意照样火爆。可繁华背后,夫妻俩心里却总空落落的,越来越想家。
有一次,他们听说讲治镇政府在搞招商引资,鼓励大家回乡创业。想着家乡,再实地考察了一番,两人一商量,决定回老家试试!
返乡创业
荒山变乐园,带着乡亲一起富
2017年的夏天,沉寂多年的山村被机器轰鸣声唤醒。夫妻俩顶着烈日,将荒芜的山坡规划成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为了这片园子,我们把这些年攒的钱全投进去了。”蒋兴山说,搞农业特别不容易,前期要投很多钱,还得等好久才能看到收益。刚回来时开的越野车,现在早换成了电动车。
好在付出总有回报。去年,他们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成效:蚕丝实现半自动养殖,金丝皇菊卖到了省外,桑葚采摘也带来不少收入,银杏种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基地发展得越来越好,也让村里的乡亲们跟着受益。蒋兴山的工资账本上,每个月都要支出3至5万元的工钱。64岁的刘茂银笑着说:“忙完家里的活儿,我就来这儿打工,一年能挣1.5万元呢。”
为了带着大家一起富,蒋兴山还拉着村集体入股成立合作社,收益对半分。他心里有个大计划,想把这儿打造成一个集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度假于一体的好去处。“路再远,只要肯走,总能走到。”说这话时,蒋兴山眼神坚定,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文/图 记者 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