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马渡关镇得胜社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老人们过上“硬气”晚年生活

版次:02    作者:2025年04月29日

老人们参与咸菜加工。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年过六旬的老人,就应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然而在宣汉县马渡关镇得胜社区,这里的老人们没有闲下来,他们每天到村集体经济组织上班,在赚取“零花钱”的同时,还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过上这样“硬气”晚年生活的老人,在这个社区随处可见。

4月27日一大早,记者在得胜社区看到,村民们拿着锄头、抬着玉米秧苗,穿梭在田间地头,打窝、放苗、盖土……大家分工忙碌、干劲十足。

“这群村民可不一般,他们都是我们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我们村集体经济组织务工。”得胜社区党委书记李继感慨道,“在我们这里,老人们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村集体的劳动,以此获得报酬,真正实现老有所为。”

“每天不仅有70元工资,还能和大家一起一边干活,一边摆龙门阵。”正在地里栽玉米苗的村民杜映秀笑着说道,“以前总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现在有了这些工作,感觉自己又有价值了,还能给家里减轻点负担。”

与此同时,在得胜社区的咸菜加工厂,一群留守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娴熟地腌制咸菜,一边有说有笑。这个去年建成的咸菜加工厂,不仅成为老人们创收的平台,还是他们丰富晚年生活的好去处。

“这里大部分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工作时间灵活,还方便兼顾家庭,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加工厂负责人张洪高说,“我们采用‘固定岗位+弹性用工’模式,设立专业技术、拣选、包装等工作岗位,向本村群众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0余个,季节性用工岗位120余个,常年务工人员年均收入超2万元,季节性用工人员年增收9000余元。”

“我把土地流转给了村集体,平时就在咸菜加工厂打工,一年至少能赚1万余元。”村民王习俊说道,“千万不要小看了这1万元钱,有了它,我就有了充足的零花钱,就有了给孙子的‘压岁钱’,更有了不用向子女伸手要钱的‘硬气’。”

这种“硬气”,无疑让得胜社区的老人们活出了自豪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再次融入社会的机会。

近年来,得胜社区因地制宜挖掘“银发”人力资源,用创新思维发展“银发经济”,既能让村里的老人们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现在,我们社区还在修建‘银发食堂’,预计5月初完工,到时候村里的老人们就能吃到可口的饭菜了。”谈及社区“银发经济”的未来,李继信心满满地说,“我们采取‘党建+就业’的模式,让‘老有所养’真正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

□文/图 记者 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