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5年04月25日
作风建设的力度决定着党心民心的温度。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从历史纵深把握作风建设规律,从哲学高度领悟制度设计深意,从实践维度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十二年来,这场“徙木立信”的作风变革,不仅重构了政治生态的经纬坐标,更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开创了作风建设的新范式。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从历史纵深把握作风建设规律,从哲学高度领悟制度设计深意,从实践维度创新工作方法,真正将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政治基因、外化为行动自觉。
从历史维度把握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制胜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回望党的百年征程,作风建设始终是立党兴党的生命线。井冈山上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的朴素纪律,让革命火种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延安窑洞里的整风运动,以“反对党八股”的思想洗礼,为胜利曙光扫清迷雾;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反”运动中,严惩刘青山、张子善的雷霆之举,树起“进京赶考”的清廉丰碑。百年党史反复印证:作风建设的力度决定着党心民心的温度,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赢得民心、攻坚克难的关键密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八项规定开启了作风建设的新篇章。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遏制“车轮上的腐败”,从治理“文山会海”到规范“调研考察”,八项规定剜除了“四风”顽疾,重塑了政治生态。一组数据令人深省:截至2024年底,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超90万起,党纪政务处分80余万人。八项规定的伟大实践启示我们:作风建设既要有“抓铁有痕”的韧劲,还要有“小切口推动大变革”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以“赶考远未结束”的政治清醒,为我们破除作风建设疲劳症提供了思想武器。
从哲学维度把握制度刚性约束与文化柔性涵养的治理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的堤坝,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这一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治理哲学。从制度层面看,八项规定将作风建设具象化为“不搞迎来送往”“精简会议活动”等具体禁令,形成“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制度刚性。这种制度设计遵循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规律,通过持续整治“节日里的腐败”“会所中的歪风”等具体问题,推动作风建设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八项规定更深层的治理智慧在于文化建构的柔性力量。当“光盘行动”成为社会风尚,“轻车简从”化为行为习惯时,制度约束便升华为价值认同。这种刚柔相济的治理逻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礼法合治”的智慧传承,启示我们:作风建设既要靠制度“立规矩”,更需以文化“养心性”。
从实践维度把握作风建设守正创新的根本路径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必须从思想铸魂、制度固本、责任强基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拧紧思想“总开关”。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原著精读、案例剖析、实践研讨等方式,深入理解八项规定精神蕴含的治理哲学,使“铁规矩、硬杠杠”内化为政治自觉。要实施“清风润心”文化工程,将“光盘行动”“轻车简从”等要求转化为机关文化基因,在润物无声中培育崇廉尚俭新风尚。
筑牢制度“防火墙”。要建立“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效果评估-制度完善”的闭环机制,针对“快递送礼”“电子红包”等隐形变异问题,及时完善负面清单、制定工作指南,坚决破除制度执行“模糊地带”。要建立考核挂钩机制,将作风效能与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绑定,对顶风违纪问题提级办理、一案双查,引导党员干部真正做到讲规矩、守纪律。
压实责任“传导链”。要构建“明责-督责-考责”闭环体系,分层次明确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清单,建立“月自查+季督查+年考评”机制,对履责不力单位下发整改督办函、约谈主要负责人,以责任倒逼推动落实见效。
作风建设如同“滚石上山”,松劲退让就会前功尽弃。唯有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不动摇,将自我革命精神贯穿工作全过程,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作者系达州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