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2025年04月25日
祝勇的名字和故宫是联系在一起的。祝勇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2011年在完成“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录片后,他踏进了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的大门。2025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祝勇的首部长篇小说《国宝》由人民文学社出版,既是对故宫博物院成立一百周年的献礼,更是一部厚重的时代之书。全书分“千年丹青”和“万里河山”两辑,洋洋洒洒60多万字,以故宫文物南迁为时代背景,文本采用双线叙事手法,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事件和文物护送者“那文松”家庭的悲欢离合、聚散流徙并进,穿插糅合其他角色的遭遇和变化,讲述其因南迁而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家族史,以家映国,呈现了一个民族在危难中对文化根脉的守护。祝勇用学术的严谨娓娓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客观冷静的语言解剖人性,对家国情怀的展示,在史诗般的文学传达之下,是对那些在迷茫混沌中寻找希望,在时代纷乱里坚守信仰,在卑微里仰望光明的精神的致敬。
家和国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不管过去多少年,梅遇影依然清楚地记得,丈夫那文松在薄暮中走出家门的那一天,是民国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三年二月五日……”《国宝》主人公那文松护送故宫文物的时间是明晰的,那是1933年2月5日的深夜,东三省的硝烟已烧至山海关,日军铁蹄近在咫尺,故宫文物危如累卵。
那文松作为第一批护送文物南迁的故宫人,面临岳父中风、妻子怀孕待产,家和国,他只能选择舍家为国。正如书中开头的最后一句:说完就走了,此生再也没能踏进这个门槛。暗合着那文松与妻子梅遇影今生聚散离合。战火的不断蔓延,一万多箱文物就像离家的孩子顶着枪林弹雨、自然灾害、疾病瘟疫颠沛流离,历时数十载,国宝南迁之路跨越大半个中国。那文松历经磨难曲回迂折,始终追随文物的迁移。
在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事件中,有一个人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文物南迁发起者易东篱院长,这个角色有现实中的人物原型,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易培基先生。正是因为易东篱院长的未雨绸缪,“千年丹青、万里河山、亿兆斯民,这些古物是我们文明的证词,没有了这些古物,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八千年的文明就失去了依凭,成了口说无凭。”易东篱院长力排众议,以一己之力找到“支点”启动了文物南迁这个庞大而艰险的工程,而他本人却被扣上莫须有的非法侵占、盗卖古物的罪名。家,成了回不去的方向,他在弥留之际说的是:我完成了属于我的使命,没有将故宫最重要的文物留给日本人……
和哥哥那文松戏剧性的出场不同,弟弟那文柏一出场就是有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追求的进步青年。沈阳的家早已成为沦陷区,他毅然参军,从此,南征北战,戎马一生。读到那文柏,我想到了红四方面军战绩最辉煌的万源保卫战,当时仅有20万人的万源,缔造了一城人民半城军人的佳话,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中国脊梁。再回到本书中,家国情怀是作者巧妙地嵌入文本里的文学丝线,男主人公两兄弟那文松、那文柏和女主人公梅遇影的名字,松、柏、梅是对三人坚毅正直的暗喻,和中国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形成互文关系。
物与人 细腻的群像书写
祝勇擅长写美学散文,我读过他很多作品,他的笔触始终是带着诗意的。
《国宝》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作为一名资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祝勇既具备比常人更专业的领域知识,同时日积月累了丰富的历史素材,这让他更有优势创作此类文学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有186万件套的文物,在祝勇的眼里,每一件文物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但怎样写出合情合理的诗意是很难的,因为分寸难以把握,专业知识写得过于用力,容易一沉到底,显得生涩、炫技;如果腾挪往上,又容易写空、悬浮。
祝勇在创作谈中说,非虚构作品是写文物南迁这个过程,他希望通过文学想象,把读者召唤到近百年前的时空里,宏大历史事件和红墙外的一豆灯火,北平冬天恢宏浩荡的大雪,古蜀道上盛满文物的木箱咔哧咔哧的声响,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可以虚构,并尽可能满足戏剧感,但小说所钩沉的氛围感、时代感必须真实。祝勇说为了让人物有血脉感,要通过大量的细节来丰富,这样才能让人物立起来。
《国宝》中大量的方言运用和生活细节的描写,和谐构建成小说结实的肉身:那文松是东北人,在描写他的心理活动时会经常用到东北方言“瘪犊子”“埋汰”;写杜十三和郭之南分别时说“囫囵个儿地”回来,臭剃头的“小力巴儿”,写独具慧眼的文物鉴定师,十只“老西子”也顶不上一只百灵鸟,写梅从云怀念北平城“杂拌儿”,这些都是“京味儿”十足的方言;那文松第一次在梅遇影家过春节,请过财神,全家人都要“踩碎(岁)”、吃“更岁饺子”……这些细节活色生香,都是照见历史现场的棱镜,带领读者穿越岁月的轨道抵达历史现场,感受真实可感的烟火日常。
正因为有了这些历史中的日常,祝勇笔下三大群体的人物形象才有了真实的骨感。一个群体是易东篱、马衡岭、那永城、那文松、那文柏、梅从云……他们坚守着中国人的气节,宁死不当亡国奴,在国运最低谷时人性的温热悄然渗透,他们守望相助,在书里活成了星汉灿烂的群像。
另一个群体是:文物造假的参与者王濯缨、郎山岳,诬陷易东篱院长的石不言,专制假印的篆刻师金百川,绑架梅遇影的蓝星宇……他们有自己人性的弱点:贪婪、自私。祝勇在刻画他们时却没有将他们刻画得一无是处:王濯缨为那文松打开监狱的后门,郎山岳主动交出《松柏寒盟图》,石不言对易东篱院长的忏悔,为了给自己延续香火的蓝星宇,民族大义面前却毫不含糊。他们内心的阴影里还残存着人性的光芒。
还有一个群体,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泯灭了人性:狱中少年因饥饿难忍被狱友叠罗汉翻窗到隔壁厨房,不料一头栽进正在煮汤的锅里,而狱友却疯狂地舔食他受伤的皮肤上的鸡蛋羹;人贩子张二驴,专门贩卖因战争丧失父母的遗孤。作者批判他们人性的扭曲、麻木、卑劣和愚昧。
表与里 小说的隐秘含义
小说开始用电影镜头聚焦式抒写那文松的那双手,他的小楷有长枪短戟的气势,那一捺可以飞到窗外,写得出神入化;还有故宫人看他捆绑文物箱时,看他修长的手指在众人的目光中如鱼得水般地游走,那文松的手后来在监狱中受到酷刑而受伤,又在护送文物的路途中出车祸,最后截掉食指,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心灰意冷之时那文松看到医院里那些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兵,心灵再次受到震撼,也是他的一次精神洗礼,这样的描写将主人公那文松的人物形象表现得层次更丰富,细节更饱满。同时也暗喻我们中华民族只有经历过这段绝境才能涅槃重生。
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春节和中秋节,每个角度、每个细节都是老北平的风物和气息。而这两个节日,恰好都暗喻着“团圆”,同时也映射出“人在,文物在,家在,国在”的精神内核。
小说中还有很多潜文本。梅遇影填写的九九消寒图;那文松南迁路上邮寄给家里的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折射了中华邮政总局在战火中依然维持着运营,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那文松和丁彤云一起展开《溪山行旅图》,那文松说从画上看到了他们自己,为躲避战火保护古物,驮着古物东奔西走。那文松以及南迁路上的故宫人,在死亡随时都会发生的阴影下,反而绽放出浪漫的诗意,他们是暗夜里绽放的火红杜鹃花。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国宝》的出版发行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文物是沉默的历史,我相信,读过《国宝》的人如果有机会踏进博物馆,除了欣赏文物的精美还会多一分敬畏之心,对创造这些艺术瑰宝的先民,对守护这些文化星火的民族英雄。祝勇以《国宝》命题,以文学艺术的方式抵达历史的纵深,也是对中华民族的来路和去处的永恒追问,《国宝》因此有了思想史的意义。从散文到长篇小说,祝勇摆脱了美学散文创作的束缚,让想象在文字世界里飞扬,用丰赡的笔触书写宏大历史中的细腻褶皱,这不啻是作者创作的一次跨越。
□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