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凡之名 铸经开辉煌

——聚焦达州东部经开区的奋斗群像

版次:03    作者:2025年04月25日

陈友元驾驶插秧机在田间劳作。

唐红正在耐心问诊。

蒲春吉辅导学生。

程功向同事强调施工注意事项。

工作中的花标。

在达州东部经开区这片涌动着发展热潮的土地上,平凡的岗位汇聚着不平凡的力量。无数劳动者以匠心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各自的领域里书写着“冲千亿 创国开”的奋斗答卷。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平凡岗位上的璀璨光芒。

花标:千锤百炼铸就钢铁匠心

人物名片:

方大达钢轧钢厂原二棒车间副主任花标,一位深耕生产一线18年的“钢铁脊梁”,用坚守诠释着产业工人的时代担当。

热浪蒸腾、火花飞溅的二棒车间,花标的身影总在生产线间穿梭。

2024年,花标交出了一份令人折服的成绩单:促进车间综合成材率突破101.09%,实现质量事故“零记录”,并凭借3项“赛马”机制下的卓越管理成效,荣获达州钢铁“生产工艺质量标兵”称号。在他的推动下,企业“赛马”机制落地生根,将生产指标细化为10项可量化、可追溯的考核标准。他独创的“动态清班跟踪法”,通过实时采集轧制参数、设备状态等数据,实现生产全流程精细化管控,大幅降低吨钢加工成本。在设备管理领域,“三查三改”工作法更是成效显著——查润滑、查精度、查参数,改工艺、改标准、改模型,全年20余次专项整改,将轧机作业率提升至98.6%,助力车间两度问鼎设备管理“赛马”冠军。面对客户对螺纹钢尺寸公差近乎严苛的要求,他构建起“三级质量防线”,成功将车间综合定尺率推至99.51%的历史新高。

劳动者感言:

“生产现场就是我的战场,指标就是必须完成的军令状。只有以毫厘必究的态度坚守质量底线,才能锻造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产品。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在轧机轰鸣声中冲锋,续写新时代钢铁工匠的荣耀篇章。”

程功:高铁建设征程上的追梦人

人物名片:

程功,中铁十八局成达万高铁项目一工区现场负责人,一位在铁路建设一线奋战12年的“开路先锋”。

在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速铁路建设施工现场,程功总是步履匆匆。3座铁路桥、5处路基、2条隧道,每一处施工点都凝聚着他的心血。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紧张的工期,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程功常年与家人聚少离多。每当与3岁的儿子视频,看着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思念之情涌上心头。但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五一节我会坚守岗位,确保工程进度。”程功坚定地说,“每次看到高铁飞驰而过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劳动者感言:

“12年的铁路建设生涯,让我深刻体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责任与荣耀。我将继续以奋斗为笔,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交通强国的壮丽篇章。”

蒲春吉:点亮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人物名片:

蒲春吉,达州东部经开区麻柳镇中心小学英语教师,一位用爱与智慧点亮孩子求学之路的“燃灯者”。

每天清晨,麻柳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都会响起清脆的英语朗读声。手持自制教具的蒲春吉,带着学生们开始了晨读。谁能想到,如今这个朝气蓬勃的班级,曾是全年级的“吊车尾”。

自2013年通过“三支一扶”扎根乡村教育以来,蒲春吉始终在探索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她将课堂变成英语童话剧场,用纸箱、彩纸制作道具。针对留守儿童,她主动提供课后辅导。在她的教案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短板。

面对当地教育资源的局限,蒲春吉积极拥抱信息化浪潮。无数个深夜,办公室的灯光见证着她的努力——自学视频剪辑技术,将麻柳镇的自然风光融入英语课件,让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这份努力换来了丰硕成果:市级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大奖、教学论文二等奖……在她的悉心培育下,2017级2班英语成绩实现逆袭,从年级垫底跃居榜首。

劳动者感言: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奔赴。我愿做乡村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灯,用知识和爱照亮他们通往世界的路。”

唐红:为乡村儿童筑起健康防线

人物名片:

唐红,达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综合科医生,扎根基层医疗28年,用大爱为乡村儿童筑起健康防线。

在达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的诊室里,唐红每天重复着看似平凡却意义重大的工作——耐心问诊、细致检查、温柔安抚哭闹的小患者。诊断室里,她一次次将高热惊厥、急性喉头水肿及重度脱水等患儿转危为安;在学校、村镇的健康讲座上,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传授疾病预防知识;办公桌前,她捧着厚厚的医学书籍,参加线上线下培训,不断提升诊疗水平。

28年光阴,她见证了无数孩子的成长——曾经的小患者如今已为人父母,又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问诊。岁月让她的眼角出现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却从未改变她守护群众健康的初心。

劳动者感言:

“选择了医生这份职业,就是选择了责任与奉献。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会一直守在这里,做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陈友元:当好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人物名片:

陈友元,达州东部经开区麻柳镇檀木社区居民,达川区新动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2004年,退役返乡的陈友元面对家乡的落后面貌,毅然踏上创业之路。他创办的食品加工厂不仅盘活了当地经济,更解决了众多村民的就业问题。然而,望着大片荒芜的土地,他内心的使命感被再次点燃——“我要让撂荒地重焕生机!”

2014年12月,达川区新动力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但前行的道路布满荆棘:传统种植观念的束缚、现代农业技术的匮乏……面对重重困难,陈友元一头扎进田间地头,白天与泥土为伴,夜晚挑灯钻研技术,硬是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现代农业种植经验。

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合作社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4架无人机在田间穿梭作业,120吨全机械烘干中心高效运转,6000平方米生产加工场地井然有序。陈友元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达州市十佳种粮大户、粮油绿色高产创建先进主体等荣誉,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标杆人物。

劳动者感言:

“我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颗想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初心。作为退伍军人,我将永远牢记使命,当好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文/图 记者 魏华 胡鉴 冉鹏 通讯员 黄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