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2025年03月31日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山一盏灯。在万源市跨越发展的崭新征程中,一道无形的情感纽带跨越了千山万水——那是无数在外打拼的万源儿女对故土的深情凝望。
从珠三角的灯火通明到长三角的车水马龙,从京津冀的创业热土到成渝双城的经济动脉,万源乡友的脚步丈量着神州大地,却始终将发展的根系深扎故乡的土壤。
这群大巴山“飞出去的凤凰”,以反哺之心化作润泽桑梓的春雨——捐资助学点亮希望灯塔、投资兴业激活经济脉搏、技术帮扶催生创新动能,在秦巴山间谱写出“离乡不离土,致富不忘根”的时代交响,助力故乡绘就振兴发展的璀璨图景。
牵线搭桥激活山乡动能
2025年春节假期刚刚结束,万源市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组便赶赴吉红医药集团成都有限公司,了解企业规模、生产经营、技术研发、运营管理和发展规划等情况,洽谈在万源市开展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项目合作事宜。这场政府与企业的牵手,正是缘于在外乡友的穿针引线。
2024年末,获悉吉红医药战略动向的万源籍乡友,发现企业产业布局与家乡“一鸡二茶三药”特色农业规划高度契合,于是迅速搭建沟通桥梁,促成企业赴万源实地考察。企业考察团队先后在万源市大竹镇、草坝镇等区域,系统开展了土壤成分检测和产业适配性分析,为项目落地奠定了科学基础。
乡贤智慧的光芒同样照亮了智库的建设。2024年,万源在蓉智力支乡联谊会、万源成都商会策划组织了“助力家乡发展万源行”活动。座谈会上,四川省社科院肖云教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前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令与会者深受启发。
实地调研环节,大家来到旧院镇大伦坎村合力家庭农场,看到了满山遍野的旧院黑鸡、膘肥体壮的山羊,以及特色腊制品加工产业链。肖云感慨道,合力家庭农场利用山区自然资源,走出了一条以“种(植)养(殖)业+农户”为基础的致富新路子,为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2024年,乡情纽带持续释放聚合效应。万源成都商会、万源在蓉智力支乡联谊会多次参与组织万源在蓉老领导、专家学者调研、座谈,为助力家乡经济文化发展贡献了才智、凝聚了力量。更具突破意义的是,与万源市固军镇共同组织的“巴山画屏·红城万源——多彩固军发展座谈会”,开创了商协会与地方政府签订全面发展战略协议的先河,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肯定。
青山依旧在,桑梓情更浓。游子情怀与故土发展的同频共振,不仅是万源市创新乡情联结机制的生动注脚,更推动形成了共同发展、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在秦巴山间绽放出一路繁花。
筑巢育凤点亮振兴星火
“我自己就吃了文化水平不够的亏,不能再让下一代娃娃吃同样的亏。”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万源籍企业家汪再益投身教育帮扶的初心。这位从大巴山深处走出的创业者,在万源市曾家乡小学设立“再益教育奖励金”,每年给予近3万元慰问贫困学生、奖励优秀教师。
“曾家乡位置偏远,很难留住老师,我想通过奖励让更多的老师愿意留下来。”截至目前,“再益教育奖励金”已经发放20余万元,惠及学生100余人,奖励教师150余人次。这笔浸润着乡情的资金,悄然改变着山区教育的生态,为曾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除此之外,汪再益还与乡友王健携手出资30余万元,用于改善曾家乡小学校内基础设施,让这所边远小学不断焕发新生。据白沙镇小学校长杨令介绍,这些年他先后在曾家乡、魏家镇、白沙镇等地多所学校任职,仅他知道的来自乡友的教育捐赠就有200余万元。
当教育星火渐成燎原之势,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也在同步轰鸣。2024年,在北京打拼的万源籍企业家李锋向万源市白果镇捐赠首批乡村振兴资金2万元,帮助白果镇白果坝村肉鸽养殖基地发展。该基地依托“公司+集体经济”模式,已建成标准化圈舍2400平方米,养殖肉鸽4500对,预计2025年可实现全产业链运营,年销售收入达百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李锋对家乡的帮扶计划呈现出鲜明的可持续特征:五年内分批次向白果镇捐赠10万元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每年为万源籍贫困大学生提供5至10个就业岗位,并在其旗下位于北京市的商业综合体设立“万源特产专区”,无偿提供展销场地,助推旧院黑鸡、富硒茶叶等万源市农特产品走向全国。
从捐资助学到产业造血,从硬件改善到软件升级,万源乡友正以多元方式参与家乡建设。当教育之光点亮群山,当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巴山,一幅由乡情绘就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秦巴山脉间徐徐展开。
双向奔赴绘就共荣图景
在外乡友关心家乡发展,万源也同样牵挂在外乡友。这种情感的联结,既源于血脉相连的故土情结,更得益于万源市常态化的互动交流。通过定期沟通联系、健全服务保障等措施,万源市将乡情纽带转化为双向奔赴的发展实践,让相隔千里的牵挂化作触手可及的温度。
2024年,万源市委、市政府在赴广东、上海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的同时,也为当地在外乡友带去了万源家乡人民的祝福,让异乡游子听见熟悉的乡音、触摸家乡的温度、感受家乡的发展。这种将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有机融合的工作方式,也让传统招商活动升华为情感共振的载体。
家乡的温暖始终在细微处流淌。万源市政协、智力支乡联络服务中心等部门在春节等重要节点,多次走访慰问乡友亲属,聆听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后方无忧、前方有为”的服务理念,让在外打拼的乡友真切感受到:家乡那盏温暖的灯,永远为他们长明。
此外,通过举办乡贤座谈会等形式,散落的游子情怀正被凝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2025年初,万源市总工会、草坝镇党委政府在草坝镇联合举办了2025年返乡创业人员新春团拜会。与会人员畅叙乡音乡情、共谋发展新篇,既有对家乡变化的由衷赞叹,也有对产业发展的真知灼见。
这场团拜会还展示了过去一年万源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肯定了广大在外创业人员为家乡建设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大家纷纷表示,今后无论身在何方,都将情系万源、宣传万源、回馈家乡,竭力为建设“巴山画屏·红城万源”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朴实的承诺背后,是游子对故土的深沉告白——“我们不仅是家乡成就的见证者,更要成为家乡振兴的参与者”。
巍巍巴山,见证着游子反哺的赤子之心;汤汤任河,吟唱着家乡关切的动人乐章。在这片承载乡愁与希望的热土上,万千乡友的桑梓情怀正在转化为秦巴腹地的振兴动能,助力“巴山画屏·红城万源”发展蓝图在巴山深处从容落笔。
□记者 冯津榕 特约记者 马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