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6 作者:2025年03月21日
《一个平淡无奇的夜晚》,刚拿到这本书,我脑中闪过丝丝担忧——取个这么寡淡的书名,能卖得好吗?
它是重庆作家宋尾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翻开目录,第一篇小说的题目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夜晚》——干嘛用这篇题目来为全书命名啊?《找狗的人》不更有寓意吗?《那些荒芜的雨滴在夜晚明亮极了》不更具美感吗?或者,《一个没有准备的地方》不是更容易令读者神往吗?
牵着一连串的问号,我一脚踏进去,毫无防备地跌入了作者的魔幻叙事空间。
都说重庆是一座“3D魔幻”之城,石台阶爬坡上坎、立交桥纵横盘缠、吊脚楼层峦叠嶂、轻轨线钻天遁地……无一不彰显这座城市的丰富感、层次感、魔幻感,它就像是这个平凡三维世界中睁开的一枚高维度之眼,那么深邃,连通着历史感和未来感。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许多环境和事情都司空见惯,没觉出什么魔幻。直到本书的作者用他的手指把一处处平淡无奇的画面点给我看,他点一下,那儿就洞开一片匪夷所思的景观。是的,这就是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
以《我们的清晨》为例,它所呈现的场景和人物,无论从哪一个细节来看,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常见得不能再常见:没有招牌却被食客们口耳相传的小面馆、忠厚勤劳的店老板、晚睡晚起的媒体人、精明算计的帮厨、行踪神秘的遗孀、好传八卦的街坊……平凡庸常的人和事,作者却用它们编织还原出了生活的厚度——那是每一个人都必将面对的现实与梦想间的断裂带、所能和所欲合围而成的困境,以及在这断裂带和困境中以各自的方式与命运谈判着、抗争着的芸芸众生。
也许是多年媒体工作经验的加持,作者对重庆这座城市具有相当程度的熟稔,什么犄角旮旯的地名、特征都信手拈来。重庆的城市风貌在每一个单篇中都得到了淋漓的呈现,不论钢筋水泥还是山水林田。他的故事就发生在重庆城独具特色的环境里——不是像苔藓一般附着于土地的表层,而是像黄葛树一样,从这环境的石墙瓦缝、沟沟坎坎里面生长出来,与那堡坎、楼房、河流融为一体,你根本不可能将它们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它们就是这座城市升腾起来的蓊蓊郁郁的情绪和心灵。
这些故事从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生长出来,平平常常的琐事钩沉着敏感又深刻的人性,构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异度王国。他的故事像一个个难解之谜,环环相扣,俄罗斯套娃似的,揭开一个,又见一个,令人目不暇接;或者说,更像梦境,一个情境与另一个情境的关联,看似细若游丝却又存在着必然性。“在一个故事里还包含着另一个或以上的故事,就是好的故事……”这是在《两个人住》中,作者借“丈夫”之口道出的创作理念,并贯穿本书始终,当你读完一个故事时,你也许已经不能分辨此时置身于梦的第几层了。
作者将这个套叠手法运用得异常娴熟,使原本平凡单薄的素材陡然间不仅长出了厚度和立体感,更兼具深邃的想象空间和洞察力。其中《大湖》和《两个人住》的叙事手法更带着一种镜像式的设计感,使本书的魔幻叙事呈现一种“庄生梦蝶,蝶梦庄生”的意境。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渴求和情绪,承载着人性的丰沛、隐秘与敏感,在作者构筑的套叠文学空间中恣意生长起来。
奇特的是,宋尾的小说,不仅单篇内部的情节相互套叠,就连故事与故事之间也藕断丝连,好像古代诸侯国之间的联姻,或是沟通平行时空的“纤维”。比如:在《那些荒芜的雨滴在夜晚明亮极了》里,“李东文妻子”的失踪之谜似乎已经无迹可寻了,却在《两个人住》的“妻子”身上得到了延展;而《两个人住》中那条不存在的“狗”的命运,又在《找狗的人》里若隐若现……这使得他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人物仿佛拥有前世今生。
小说家,也是人性的探险家。读着这本书里的故事,某个瞬间,仿佛被作者的文字击中,不得不坦承,故事里所讲,的确也是我所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的秘而不宣的心路历程。但我们却不至于被窥视了隐秘而恼羞成怒,作者的叙述温和不刺激,他小心避开那些松动的危岩和带刺的荆棘,领着我们拨开被腐叶覆盖的小径,找到躲藏在石穴中瑟瑟发抖的我们自己的柔软心灵。
这本小巧精致的集子内,包含着十个短篇小说,情节里虽然满是意想不到的转折,但作者的笔触是冷静克制的,他拥有一种不被笔下人物干扰情绪的客观叙述能力,就连以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也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作者像一个漂浮在他所创造的空间上方的俯瞰者,他的文学语言宁静安详充满唯美意境,很适合睡前铺垫入梦,那样的梦也会变得如峡谷般奇峻、丛林般幽隐、迷宫般深邃。
合上书页,书名《一个平淡无奇的夜晚》再度映入眼帘。这一瞬间,我仿佛忽然有所领悟——它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平淡,是生活的常态,但并非索然无味,恰恰相反,平淡生活孕育着丰富的人生况味。这书名也在有意无意间暗示着我们,那些已经让我们习以为常的平淡表象之下,盛开着斑斓妖娆的人性之花。正如作者本人所言“在熟视无睹的地方,就是故事的空间”。
□熊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