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2025年03月08日

(上接第二版)重点支出安排:教育支出92.5亿元,增长12%;科学技术支出2.5亿元,增长15.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2.1亿元,增长13.4%;卫生健康支出65.9亿元,增长14.9%;农林水支出81.3亿元,增长8.6%;交通运输支出29.7亿元,增长8.9%;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12.2亿元,增长9.6%。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222.9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6.8亿元、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39.3亿元、调入资金0.1亿元、债务转贷收入13.1亿元后,预计筹集282.2亿元供安排使用,其中:拟安排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53.2亿元;拟安排偿还地方政府专项债务16.5亿元;拟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2.5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5083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533万元、上年结余收入530万元后,预计筹集6146万元供安排使用,其中:拟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767万元;拟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379万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40.5亿元;加上年结余资金67亿元,预计筹集107.5亿元供安排使用,其中:拟安排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23.7亿元,执行完毕后滚存结余83.8亿元。

(二)市级预算草案

1.一般公共预算

市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42.6亿元,增长3.1%,其中税收收入21.9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124.6亿元、上解收入7.2亿元、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13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5亿元、调入资金7.1亿元、债务转贷收入14亿元,预计筹集211亿元供安排使用,其中:拟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9.9亿元;拟安排补助下级支出60.7亿元;拟安排债务转贷支出7.6亿元;拟安排偿还地方政府一般债务6.9亿元;拟安排上解支出5.9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92.6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5.3亿元、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9.9亿元、债务转贷收入6.4亿元后,预计筹集114.2亿元供安排使用,其中:拟安排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4亿元;拟安排偿还地方政府专项债务3.5亿元;拟安排补助下级支出6.3亿元;拟安排债务转贷支出3.4亿元;拟调入一般公共预算7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1678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314万元、上年结余收入26万元后,预计筹集2018万元供安排使用,其中:拟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156万元;拟安排补助下级支出357万元;拟调入一般公共预算505万元。

(三)市本级预算草案

1.一般公共预算

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36.2亿元,增长2%,其中税收收入18.1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124.6亿元、上解收入7.6亿元、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9.3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5亿元、调入资金7.1亿元、债务转贷收入14亿元,预计筹集201.3亿元供安排使用,其中:拟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6.1亿元;拟安排补助下级支出74.8亿元;拟安排债务转贷支出8.1亿元;拟安排偿还地方政府一般债务6.4亿元;拟安排上解支出5.9亿元。

本次按规定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后,市本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3.4亿元。重点支出安排:教育支出7.3亿元,增长10.9%;科学技术支出0.6亿元,增长1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9亿元,增长10.6%;卫生健康支出36.5亿元,增长10.1%;农林水支出5.5亿元,增长10.5%;交通运输支出6.4亿元,增长10.3%;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2亿元,增长10.9%。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61.6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5.3亿元、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5.1亿元、债务转贷收入6.4亿元后,预计筹集78.4亿元供安排使用,其中:拟安排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44.1亿元;拟安排偿还地方政府专项债务3.5亿元;拟安排补助下级支出20.4亿元;拟安排债务转贷支出3.4亿元;拟调入一般公共预算7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1678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314万元后,预计筹集1992万元供安排使用,其中:拟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104万元;拟安排补助下级支出383万元;拟调入一般公共预算505万元。

市级、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预算与全市相同。

需要特别报告的是:2025年市本级“三公”经费预算3817.5万元,较2024年降低1.6%。

以上市级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

四、2025年财政工作计划

2025年,全市财政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省、市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本次会议关于预算的审查意见和决议决定,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支出上持续加力,在政策上强化落实,在运行中严防风险,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篇章提供坚强财政支撑。

(一)围绕高站位服务大局,依法履职尽责。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担负起财政稳定经济运行、维护大局和谐稳定的政治责任。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贯彻落实市人大有关预算决议和审查意见,持续加强和改进财政预算管理。积极配合市人大深化“穿透式”预算审查监督,支持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二)围绕高质量推动发展,提振市场活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落实各项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大力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智改数转”,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壮大“3+3+N”重点产业集群。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债券资金使用进度,推动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等项目建设。深化财金互动,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引导企业有序参与资本市场。深化巩固“险资入达”改革,加快推进万达开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落地见效。

(三)围绕高标准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全面落实各项基本民生政策,保障民生领域增支需求,确保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0%以上,全力统筹资金保障各项民生实事顺利实施。落实落细养老、医疗、困难群体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不断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积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稳步提高财政投入占比和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四)围绕高质效深化改革,提升财政效能。认真落实新一轮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部署,蹄疾步稳推进预算管理、市县权责划分、财金政策协同等重点领域改革。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机制,按照“三减少、三增加”原则,推进财政支持发展方式改革。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目标引领和结果应用。优化预算一体化系统,加快推进资产、债务等业务整合。建立完善“公物仓”资产共用共享机制,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效能。履行好出资人职责,支持国有金融企业做大做强。

(五)围绕高水平财政管理,增强保障能力。加强财税协同、上下联动,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做好重点地区、行业、企业、税种征收管理,挖掘财税收入增收潜力,努力完成收入预期目标。积极抓好向上争取,紧盯现有政策、跟进潜在政策、精准承接政策,特别是加大转移支付、债券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争取力度。始终坚持习惯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增强统筹调控能力,全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六)围绕高要求防范风险,筑牢安全屏障。常态开展县(市、区)“三保”预算、库款运行、还本付息情况联动监测和动态预警,优先足额保障“三保”支出。严格落实“1+8”化债方案,有序推动全口径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加强指导国企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开展债务置换重组、融资接续等工作。坚持管资金、管项目、管政策就必须管绩效和监督,坚决维护良好财经秩序。扎实推进地方金融组织健康发展,常态化开展金融风险隐患排查,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筑牢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