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5年03月07日
□丁德光
凝聚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造福群众是最大的政绩。近年来,全市党员干部聚焦“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鲜明政治要求,坚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全力打好交通建设、城镇污水治理、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三大攻坚行动”,55件民生实事扎实兑现,天蓝水绿的城乡环境令人神往,现代舒适的服务设施可触可及,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大大改善,民生福祉大幅跃升,幸福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方兴未艾。在“决胜十四五、冲刺三千亿”的关键时刻,全市党员干部更应以持之以恒的韧劲,抓铁有痕的干劲,时不我待的拼劲,勇争一流的闯劲,进一步厘清“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共同书写“用心用情惠民生”的新篇章。
聚焦群众所盼,固民生之本。要坚持改革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不断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大向“一老一小”、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倾斜,在继续保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70%以上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把惠民事项“做实”,又要把服务群众工作“做优”,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基本民生”、更高效的“底线民生”、更实在的“品质民生”。要激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展社会事业,拓展就业渠道,做到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同发力、相互补,形成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惠民帮扶体系。要加强社会预期管理和社会情绪引导,让群众认识到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文旅融合,夯富民之基。巴风賨韵源远流长、蔚为壮观。要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巴文化的研究阐释力度,拓展巴文化传播平台,拓宽技术赋能领域,为“老字号”注入新生机,培育文化消费“新增长极”。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挖罗家坝、城坝等巴文化遗址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巴山大峡谷、八台山资源整合、提档升级,加快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链接区域内外优质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精品项目、精品旅游路线、精品旅游景区,把达州建设成为传统旅游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快旅与慢游相得益彰、养身与养心俱能实现的巴适安逸旅游目的地,让巴文化“活”起来、“热”起来、“潮”起来。要发挥旅游的乘数效应,完善旅游企业、文旅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推进“富脑袋”与“富口袋”相结合,不断集聚文旅特色产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环境保护,彰生态之美。环境就是民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达州山川壮美、风景宜人、钟灵毓秀,造就了“天高伴日月,水潺浸心扉”的水墨画卷。守护这片青山绿水就要深入贯彻践行“两山论”,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深入挖掘独特地理区位形成的生态资源“富矿”,提升“森林四库”综合效能,使生态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最优化。要立足乡村独特的生态空间,融合巴渠田园风光、乡土农事、乡风民俗、特色美食、节庆仪式等特色资源,挖掘其静心疗愈功能,抢占康养产业“新赛道”,构建“高科技含量、厚生态底色、高收益覆盖”的优质生态产业链。要加强宣传教育,推广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培育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诗和远方”。
聚焦能力建设,集改革之力。“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重点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通过组织整合、制度整合、资源整合,建立自上而下、系统集成、便捷高效的工作机制,不断凝聚组织力量为民造福。坚持激励与监督并举,调动全市党员干部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群众的“愿望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坚决反对和整治形式主义,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的行为,增强“决胜十四五、冲刺三千亿”的信心和决心。要充分整合社会力量,综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形成技术变革与社会动员手段更新的联动机制,在“聚民力、集民智、惠民生”上创新举措,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治理效能。
(作者系中共达州市委党校教务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