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5年03月07日
□徐晓宗
市委明确提出“必须以‘四大’资源开发利用为着力重点,奋力走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达州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子”,这一重要论述,吹响了达州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号角,为达州探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达州地处川东北,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和通江达海的东通道,在人口、资源、工业、交通等方面极具优势。人口方面,任何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变革都离不开人的关键因素,这从生产力的三大构成要素中,劳动者居于首要位置就可以看出其重要性。达州常住人口530多万人,在省内仅次于成都和南充,而且近百万的城区人口在四川省中等城市中居于首位,具有极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加之近年来达州市积极融入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深入实施“达人英才计划”引才行动,大力支持在达高校发展,人才资源总量已达80余万,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突破300人,为达州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人力资源基础。资源方面,达州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天然气、锂钾、森林、能源等“四大”资源丰富。达州拥有全国已投产的规模最大、丰产最高的大型海相整装气田,是“川气东送”第一站;拥有全国首个海相富锂钾资源矿;达州是全省最重要的顶峰兜底火电保障基地,是全省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达州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竹、林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工业方面,达州是工业大市,有着机械、通信、化工、能源及航空、航天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门类,还有钢铁、轻纺服饰、汽车制造等知名工业企业和品牌,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最高时达到66.3%。交通方面,达州的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均位于全省前列,航空直飞全国40多个城市,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当前,在国省政策叠加、区域格局重塑的战略机遇期,达州如何把握生产力发展变革带来的机会,突破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瓶颈,将这些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是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依托资源优势,培育产业集群。达州富集的资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极大优势,在高质量发展中要激活和转化这些优势,坚持差异化、精准化策略。要优先培育绿色低碳能源化工集群,推动天然气从单一燃料向高端化工材料延伸;加强锂钾资源开发利用,推动锂电新能源、钾肥现代农业等产业集群发展。扶优做大新材料产业集群,聚焦玄武岩纤维、微玻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资源+技术+市场”模式,推动产业链从原料加工向终端制品升级。做强做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特色中小企业为配套支撑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建设川东北经济区重要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基地。
“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要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计划,在研发平台建设、重大技术攻关应用、高端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解决企业在发展用地、投融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领域面临的难题。要加强人工智能制造研发,与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园,推动传统钢铁、建材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化制度改革,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制度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达州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优化政府服务环境。着力解决企业、科研单位等主体在申报重大创新平台过程中遇到的组织、评审和审批等问题,下沉科技行政部门的服务能力。二是优化政策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纵深解决市场主体的痛点难点问题,让市场主体敢于乐于创新发展。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统筹解决建设用地相对不足、资金供给相对偏紧、生态环境容量、碳排放等制约产业落地的指标问题。三是优化对外开放环境。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万州共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努力打造川渝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样板。
(作者系四川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四川省政治学会副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