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达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及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5年2月14日在达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版次:05    作者:2025年03月07日

达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5年计划草案提请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审查,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达州改革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监督指导下,在市政协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五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双园驱动、一核两翼”发展战略,认真执行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801.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但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403.1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3.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569.0亿元、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8亿元、增长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36.7亿元、增长5.1%,进出口总额实现107.03亿元、增长3.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6.6亿元、增长7.6%,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2360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0710元、增长6.6%,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4.52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

需要说明的是,受宏观经济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和需求不足、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因素影响,和全省大多数市州一样,部分指标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但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居于全省前七位或区域中心城市前三位,全市经济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一)精准发力稳增长,市场需求稳步扩大

统筹调度全面加强。建立健全经济运行定期分析研判机制,实行经济运行、项目投资等月(季)首末位发言制度,及时研判解决重大经济问题。深挖财税金融、投资消费、稳岗就业等政策潜力,出台增强经济回升向好“16条”、工业恢复增长“8条”、商贸服务业发展“9条”等措施,打好政策同向发力“组合拳”。全面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上报纳入国省“十五五”规划重点内容60项、重大工程项目15项。

项目投资持续扩大。项目谋划储备持续有力,新增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项目2.8万个,总投资10.3万亿元,达标率70%以上。举办2场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34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54.5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135.1%,200个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364.8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130.5%。资金争取成效明显,累计争取资金50.3亿元,其中争取到位中省预算内投资11.4亿元,其中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1.9亿元、居全省第1,“双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316个、债券需求301.4亿元。市级政府重大投资建设项目推进顺利,74个市级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18.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106.1%;27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203.7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109%;21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13.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77.5%;26个前期工作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87.4%。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出台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开展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三大行动,举办达人达礼·迎春购物月、文峰里新春游园会、第三届中国(四川)熊猫消费节达州分会场等1100场促销活动,带动消费51亿元。打响“蜀里安逸·焕新生活”消费品牌,火峰山富盈山庄、万源八台山旅游景区等4个省级消费新场景投入使用。实施房地产新政,出台房地产业发展“13条”、建筑产业发展“17条”等措施。

(二)狠抓工业助振兴,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制造强市加快建设。坚持“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出台“3+3”重点产业[1]提质倍增行动方案,星空钠离子电池、美联新能源及高分子材料、川东北高效清洁煤电一体化等项目开工建设,江西赣锋锂业二期、达钢升级搬迁、浙江正达凯一期等项目即将竣工投产。“2+7”园区持续提能升级,达州高新区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优秀高新区,达州东部经开区全面成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市第1,普光化工园区扩区完成公示、斌郎和麻柳化工园区通过省政府认定。“智改数转”扎实推进,500家企业完成线上诊断评估。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3户、“专精特新”企业43户,正原微玻纤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炬原玄武岩、科润汇鑫纳入全省首批标志性产品“链主”企业。

服务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千百十亿”企业倍增计划,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33家、限上商贸企业147家。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建成试运行,开行“四向”国际班列[2]499列,保税物流中心(B型)主体全面完工,成功纳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和西部陆海农资、矿产品骨干流通走廊节点城市,创建全省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建设,电商贸易额突破1亿元。A级景区接待游客147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4亿元、增长23.0%。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开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绩效评估,成功争取全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大竹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立项,新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新晋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成功召开中国苎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全市农产品加工集群产值达680亿元。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签约入驻企业10家,挂牌成立丘区农机装备产业学院。成功举办全省建设“天府森林四库”[3]工作会,获批国家储备林项目15个、面积191.4万亩,创建国家级林业示范基地1个、打造省级现代林业园区3个。

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低空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腾盾无人机等项目加快建设,川渝东北空中应急救援中心建成投用,4条低空航线成功试飞,达州—北川、达州—梁平低空短途运输航线开通运营。人工智能研究院挂牌运行,成功获批“省级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先进计算技术创新大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达147家、产值实现160亿元。

(三)深化改革促创新,发展动能加速释放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决定,有序推进3大类48项重点改革任务。国资国企、农业农村、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进展,29家市属国企子公司整合改革完成,托底性帮扶“万源样板”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市域改革案例,全国首单跨省取水权交易在达州落地。新一轮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市县两级优化调整党政机构30个,撤销执法机构40个,撤并减少议事协调机构1353个。实施微改革项目19个,“城区零碎闲置地边角地综合利用改革”“公交惠民政策市域一体化改革”在全省推广。

科技创新质效显著提升。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集中力量推进“七大”关键技术攻关,年产万吨级钾肥科技攻关项目加快推进,能源化工、新材料等12项技术成果实现转移转化,孵化科技型企业3家。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高效市场化运行,“天府科创贷”达州分中心正式运行,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8户,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13件、增长26%,新增省级创新平台8家,首次获得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深入开展“千名干部驻企业强帮扶促发展”行动,市县联动对“四上”企业[4]开展全覆盖帮扶。创新打造“万市兴”综合服务平台[5],开展民营企业“烦恼指数”监测评价,出台提升企业发展质量“13条”举措,按月发布民营企业发展机会清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增至63%、居全省第2,荣获全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地方督查激励。

(四)扩大开放强合作,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区域合作成效明显。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纵深推进,13个项目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清单、完成投资187.5亿元,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获得水利部支持,共建共营的万州新田港二期全面建成。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副中心迈出新步伐,十大专项行动扎实开展,60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万达开南云”[6]五地通办,两地5个产业集群纳入全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与浙江舟山组建东西部(舟山—达州)大宗物资产业联盟,12家东部企业招引落地或追加投资,到位投资额47.9亿元。与吉林松原、河南濮阳友好城市合作开局起步。

招商引资持续向好。开展“双招双引”[7]比拼拉练专场活动7场,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97个,计划投资1818亿元,省外到位资金527亿元、增长12%,与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签订人才项目37个。外资招引取得突破,新增外资企业13家,外商直接投资(FDI)2282万美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开通营商环境检举“绿色通道”,全面联通“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日均受理量3600余件,满意度99.85%。安e达APP功能不断完善,上线高频服务事项328项,整合办事指南1000余项。采取划层级、分行业、分片区等方式“接诉即办”,社保咨询、消费申诉、法律援助等78条热线实现“一号响应”。

(五)做强城市兴乡村,城乡融合稳步推进

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落实《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成功承办全国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县级现场会。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圆满收官,完成投资852.3亿元,投资完成率稳居全省第1,开梁高速、达开快速等99个项目建成通车,成达万高铁、西达渝高铁和6个高铁站点加快建设,金垭机场开通航线43条、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36.5万人次。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三年攻坚行动全面铺开,启动示范项目27个、完成投资38.2亿元,惠及居民2.6万户,成功纳入全国第二批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城市;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行动扎实推进,新改建市政排水管网490公里、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65%,第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引水入竹”[8]等项目建成投用。中心镇培育建设加快,5个镇纳入省级百强中心镇,41个镇入库市级重点中心镇。

县域竞争力稳步提升。强县强区培育工作扎实推进,宣汉县纳入全国质量强县培育名单,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86位、晋升4位,万源市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县,大竹县、渠县连续七年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通川区、达川区连续三年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区,宣汉县、渠县纳入全省强县扩权赋能改革名单。托底性帮扶工作有力推进,投入市县结对帮扶资金超1亿元,万源在39个欠发达县域综合评价排名第2位。

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建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72个、水美新村18个,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593户,新(改)建农村公路2289公里,“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入驻率居全省前列,成功承办全国乡村工匠培育工作会议。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实现脱贫人口务工就业28.97万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3.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完成2.8万户卫生户厕建设。

(六)优化供给惠民生,群众福祉持续改善

民生实事扎实推进。55件民生实事扎实推进,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7%。开展重点企业招聘活动317次,保障用工4.27万余人,城镇新增就业4.52万人。实施以工代赈领域项目291个,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1.15万人。统筹做好“一老一小”工作,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试点全域铺开。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4%以上,上调低保、特困和孤儿等基本生活标准,惠及困难群众43.7万名。医保“三重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免费为2.77万名适龄农村妇女开展“两癌”筛查。物价总体水平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下降0.4%。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改、扩)建学校40所、新增学位1万余个。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新增中职专业36个,4所中职学校通过省级中期绩效评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文理学院申硕攻坚扎实推进,达职院“双高”建设通过中期绩效验收。健康达州加快建设,省人民医院川东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开诊运营,市中心医院建成省重症区域医疗中心,“2+4+N”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9]成功构建运行。成功承办全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秦巴药库”注册国家商标。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挂牌成立市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文旅融合发展中心,成功举办第九届全国新农村文化展演和达州马拉松、“川渝陕”龙舟邀请赛等体育赛事活动20余场,5名达州籍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斩获两金三银,参赛人数及获奖牌数均居全省第1,实现我市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七)防范风险除隐患,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决守住生态环保底线,完成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空气质量连续3年达标,是全省15个重点城市中唯一完成考核目标城市。23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Ⅲ类及以上)100%,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生态修复扎实推进,铜钵河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清溪河成功创建国家级幸福河湖,成功纳入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单位GDP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5.6%(全口径),提前完成省下达“十四五”节能目标。

粮食能源安全保障有力。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恢复耕地10万余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8.9万亩、全省第2。粮食播面852.3万亩、总产330万吨,夺得全省“十二连冠”,出栏生猪424.79万头、全省第四。完成地方粮食储备任务43.56万吨,中储粮30万吨直属库项目即将落地达州。渡口河—七里北气田建成投产,铁山坡气田全面达产,开江22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新建公共充电桩2638个,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保供任务顺利完成。

重点领域风险有序化解。统筹防范化解政府债务、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12个“保交楼”项目全部交付,36个保交房项目交付率96.9%。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全省第3。有效应对“7·11”暴雨洪灾和高温干旱天气,森林火灾、较大及以上道路交通运输事故实现“零发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入推进,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7%、27.3%,“万达开云”网络安全防护协同机制初步建成。大力开展“五十百千”食品安全示范工程,食品安全治理4条经验获国务院食安办全国推广,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考核连续三年“保先进位”。

各位代表,2024年,我们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推动经济运行实现整体好转,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这是市委、市政府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监督、指导帮助的结果,是市政协参政议政、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经济平稳运行压力加大;产业韧性不强,发展效益偏低,工业和制造业支撑不足;创新支撑较弱,市场机制不活,发展动能亟待释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民生领域短板较多;统筹发展与安全基础不牢,风险防范化解面临挑战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5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思路目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五届历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和“一区一枢纽一中心”建设,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扩大内需,更加注重区域协同,更加注重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更加注重发挥园区主阵地作用,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全面梳理总结“十四五”规划完成情况,切实打好收官战,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篇章。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总量力争突破3000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等目标任务。

三、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围绕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们将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紧扣达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聚力抓好8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加力加码扩投资促消费,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

强化项目投资带动作用。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重大项目现场推进、分级协调、市领导牵头挂包等制度,统筹推进39个省重点项目和200个市重大项目计划实施,确保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抢抓“两新”“两重”等政策机遇,对接中省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投向,提高项目成熟度和入库通过率,确保新谋划项目5000个以上、达标率70%以上。完善民间投资项目、融资和要素保障措施,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增长。

扎实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深入谋划未来五年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精准对接国省发展战略和重点支持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十五五”重大事项和重大工程项目,争取更多达州事项纳入国省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加快编制“十五五”规划《纲要》,同步推动市级重点专项规划和各地规划编制,形成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目录清单。

持续巩固消费回暖势头。落实中央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和提振消费行动部署,持续开展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三大行动,办好第十二届中国(达州)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大力发展生态康养、乡村旅游、体育旅游、文化体验等消费新业态,打响“达人达礼”消费品牌。培育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夜间经济,力争打造消费新场景12个、建成消费集聚区8个,培育放心舒心消费基础单元30个。持续落实房地产回稳健康发展“13条”措施,搭建“线上+线下”房产超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深入开展千名干部驻企业强帮扶促发展行动,帮助企业破解难题、开拓市场。扎实开展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行动,确保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不低于GDP增速。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扎实开展“五个专项治理”[10]。持续开展“万市兴·助企攀登”服务活动,有序推进“转企升规”,强化“个转企”[11]质量效应,确保新增“四上”企业200户以上。推动“达州造”工业品、“达州产”农业品走向全国、走向全球,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

(二)坚定不移抓工业强产业,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聚力抓工业振兴。深入实施“3+3”重点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确保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聚力百亿先进制造业项目攻坚,力争新开工工业项目200个以上、竣工100个以上,推动赣锋二期等竣工项目尽快满产,达钢搬迁升级、正达凯一期、蜂巢一期二阶段、星空钠离子电池、中基导电炭黑等在建项目尽早竣工投产,美联新材料、玖源化工新材料等项目加快建设,共创锂想等项目尽早开工。深入实施“双园驱动”战略,开展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完善园区考核指标体系,加快国家级园区创建步伐,支持万源工业园区获批省级经开区,推动3个省级化工园区差异化竞相发展,实现全市园区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户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5户以上。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上强”行动,提能升级通川复兴、达川杨柳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新增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160户以上。实施服务型制造“造星计划”,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高标准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力争全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超5亿元。抓好全省现代物流产业主要承载地建设,完善“2+1+N”[12]总体布局,加快麻柳公铁联运港、河市坝铁路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稳定开行“四向班列”。开展旅游景区、民宿提标行动,推动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文旅融合发展,提速冲刺创建5A级景区,力争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5%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展“天府良田”建设攻坚提质行动,新(改)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推动农业园区建设提质,力争新评定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行动,力争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750亿以上。做大做强“巴山食荟”等区域公共品牌,扩大“达字号”农业品牌知名度。建成“三农”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做好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推进“天府森林四库”先行市建设,争创省级现代林业园区2个,建成示范基地10万亩,力争林业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

大力发展现代建筑产业。实施“建筑强市”行动,培育壮大大型骨干建筑企业,力争建筑业总产值增长8%。推进省级智能建造试点,实施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13个。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开展建筑光伏高质量发展试点。

(三)坚持不懈抓资源强利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增强创新源头供给。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以“四大”资源[13]开发利用为着力重点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原创性科技成果。加快实施年产万吨级钾肥科技攻关项目,健全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市场化运行机制,争取“聚源兴川”项目落地。组建四川省“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14]达州分岛分中心,用好“天府科技云”平台培育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

推进产创深度融合。推动达州高新区争创“国高”,推动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天然气净化厂建设省级中试平台、文理学院大学科技园建设省级创业平台。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大”培育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户以上,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7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收达660亿元以上。深入实施“达人计划”,引进一批“高精尖缺”技术人才,培育省级及以上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算力+”“数据+”“智慧+”产业,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推动善思开悟AI应用成渝集群项目(一期)落地建设,确保智算规模达1600P以上。建好省级人工智能试验区,推动腾盾无人机总装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拓展“低空+文旅、农业、物流”等应用新场景,开通达州—阆中—金堂、达州—北川等低空短途飞行航线。延伸钠电储能产业链,打造新增长点。

(四)持续不断推改革促开放,充分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关于以工业振兴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争取更多中省改革试点落地。抓好“十个方面”原创性差异化改革重点任务,推动“七个领域”改革落地。探索股权财政改革,助力更多本土企业上市。系统优化“2+7”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深化高新区集成授权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激活城市、农村资源要素。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国企实体化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机制,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持续扩大开放合作。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纵深推进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联动创建川渝万达开国家级高新区,推动将万州国家级经开区功能延伸至达州,推动达万铁路扩能改造、达万直达高速等落地实施,高标准运营万州新田港二期,做大做实川渝东北“空铁水公”联运物流体系。加快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组织召开第三次党政联席会,携手优化厅市合作机制,

(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