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5年02月21日
□廖天元
刘震云有本小说叫《一句顶一万句》,我没看过。如果一句是指表面的意思,我得承认,小小话里乾坤大。翻看历史典籍中留下“脚板印”的人,有的就是因为自己一句话,以简洁的方式给人启发,或者以精美的诗意发人深省,时光荏苒,至今耐人寻味。
“行即到耳”
这话是契顺和尚说的。契顺是谁?来自何方,生于何时,曾有过怎样的经历?恐怕当下知晓的人很少。然而,今年春节,我竟与“这位老人”不期而遇。
这源于罗振宇讲授的《文明之旅》。在第一季度的最后一期节目中,罗振宇借助这个故事,阐释了他“发大愿,迈小步,走远路,磕长头,不停顿,不着急”的理念。上网查资料,发现他对这个故事青睐有加,不仅在2025年的跨年演讲上讲过,在眉山三苏祠开播夜读苏东坡时也曾提及。一个故事连续讲述三次,足见这个故事给予他的触动之深。
这个故事并不繁杂,却格外感人,源自苏轼的《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话说绍圣年间,年近六十的苏东坡被贬至广东惠州,身边仅有一个小儿子陪伴。长子苏迈在宜兴,因长时间未收到父亲的消息,整日忧愁叹息。这时,一位名叫契顺的和尚对他说:“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走着就能到)。”契顺主动提出替苏迈要封家书,于是,他跋山涉水,日夜兼程,终于抵达惠州。见到苏东坡后,他拿了家书便要返程。苏东坡心中满是感激,询问他辛苦奔波这一趟,有没有什么需求。契顺告诉苏东坡,他来惠州没有任何要求,如果有要求,就应该跑到京城里。
彼时的苏东坡,早已不是昔日风光无限的朝廷重臣,而是一位遭受贬谪的落魄文人。他身无长物,唯有笔墨纸砚相依,契顺的话令他感慨万千。再三追问后,契顺才问:“能得到先生的几个字可以吗?”于是,苏东坡为他书写了一幅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正因为苏东坡对此事的记录,契顺这个人和他的话才留存在了中国文化历史之中。当然,契顺可能压根儿就没想到要这份回报,他只是凭着内心,做了自认为该做的事。
这个故事让人联想起《把信送给加西亚》中的罗文,看来无论古今还是中外,信念坚定、无畏困难、立即行动的精神始终让人敬仰。
“行即到耳”,这四个字蕴含着强大的力量,饱含霸气、自信、无畏和乐观。说这么多、想这么多,都不需要,做就对了!
苏东坡曾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每个人皆是这世间的匆匆过客,能否如契顺和尚那般满怀热忱,奔赴大海?能否像苏东坡一样,不管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坚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并非每个人都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如今有人喜欢用废柴、葛优躺、佛系、咸鱼等词语,来表达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无奈和逃避,一任时光匆匆,直到一事无成。人生的可叹在于,很多时候只是空有想法、没有行动,或者急于求成,忘了真正的成功在于行动,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
曾经在西安大雁塔广场,面对高僧雕像,我百感交集。公元629年,26岁的玄奘独自过玉门关,向西而行。在八百里“沙河”莫贺延碛,他数日滴水未进,却在昏迷前咬破手指以血写经。支撑他穿越138个国家的,正是“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坚定信仰。他未必经历了《西游记》中所描绘的九九八十一难,但那一路定然是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最终,玄奘还是成功了——行即到耳!
这种努力,关键在于“行”,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山是需要一步步爬的,一步步向前,无限风光就在险峰。
“一切报罢之”
想必李沆自己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被后人称为“圣相”。
掰起指头一数,他的前头,宰相赵普奠基北宋制度,吕端稳定皇权交替;他的后头,寇准促成澶渊之盟,王旦维持政局稳定,范仲淹和王安石分别以新政与变法推动改革。这些宰相的功绩与争议深刻影响了北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走向,哪一个拉出来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但是李沆呢?摊上桌面的事似乎没有几件,只有他说的一句话,响当当地留在历史之中。
李沆说:“居重位实无补,惟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之,此少以报国尔。”我着实被这句话所震惊。他先说自己身处高位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然后话锋一转,说如果有点值得提的,那就是无论谁来建言献策,他都认真听取并考虑,但一切不予采纳或批准。
这观点初听有些惊世骇俗,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大环境里,“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才是正道,怎么能如此高傲或者保守呢?
李沆是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他为什么会这样讲,或者说他的火眼金睛究竟看到了当时社会和官场中的什么弊端?
不少历史文献和论文对此作了探讨。大致的共识是,李沆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他眼里,国家制度已建立,随意改动可能损害更多人利益,保持政策稳定性更明智,可避免因频繁变革带来的未知风险。打个比方,一个国家的运转犹如精密的钟表,每个齿轮都有其特定的位置与功能,贸然改变任何一个零件的运转方式,都可能引发整个系统紊乱。当朝臣热衷于提出各种改革建议时,李沆看到的不是建议本身的价值,而是这些建议背后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居庙堂之高者和吾辈凡人的思考角度有所不同。事实上,抛开“建议什么”不谈,“为什么建议”确实值得深思。
末代皇帝溥仪下台后把这个问题看得透彻,他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说,表面上身边所有人都在关心他,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奏折,后来他发现所有建议都经过包装,表面是建议,背后是利益。
从这个角度讲,对各种建议自然只能“报罢之”。还有一个问题更值得重视,那就是所提意见是否专业可行?是应然还是实然?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跨界”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人人都觉得自己有资格对任何领域发表意见,却忽视了专业壁垒的存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在科技、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都屡见不鲜。殊不知,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随意发表意见,而在于懂得何时保持沉默。
孔子曾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这句话有着浓厚的消极思想,但从李沆所行看来,这句话其实可以作另外的解读。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李沆式的智慧和清醒:尊重专业,敬畏规律,让每个领域的人都能“在其位,谋其政”。对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的,权且听听罢了,这不是保守,不是孤傲,而是对秩序的深刻理解,对行为的负责态度。
因此,正月初二那天,在景区看到熙熙攘攘的游客,面对老板本想“叮嘱”几句,但想起李沆的故事,我赶紧闭上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