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前的路

版次:07    作者:2025年02月07日

□王永明

蛇年春节,回家乡过年,柏油路已铺到了我老家门前。

于我,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第一次实现从达州小区家门口,到万源鹰背老家门口,柏油路一站式直达!

我的家乡鹰背,是万源市最偏远的一个乡镇,距离城区近120公里。

这条路,是万源市境内的S101线,新改建的鹰背镇境内至河口镇路段,年前的腊月底才竣工。在莽莽大山中,仿佛一条黑色的绸缎在飘舞,又恰似一条巨蟒在山间盘绕……

在回家路上,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飞驰,把我的思绪也拉回到了久远的故乡,拉回到了家门前的那条路上。

小时候,我家门前的路,是一条弯弯窄窄的田埂。

我的老家最初在离公路约一公里远的一道山梁上。一出门,就是两亩稻田。田埂厚实,弯曲。祖祖辈辈踩着这道田埂,日出而作,出落而息。

这道田埂,也是我们院坝乡邻通往外界唯一的路。二叔、三婶、幺哥,当年就是踩着泥泞,沿着这条田埂走出山外,走向上海、深圳、广州,然后又沿着这条路扛回一袋袋颠沛流离的艰辛……

我喜欢这道田埂。孩童时,我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在这条弯弯曲曲的田埂上滚铁环、比赛跑、玩游戏;我喜欢在这道田埂上眺望远方,遐想山外的世界……

我们家住在一道山梁上。山脚下,有一条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土公路,连接着鹰背场镇和万源县城。虽然弯急坡陡,坑坑洼洼,但它是家乡的经济命脉,进出山里的物资,全靠这条路承载运输。

那时,这条路上,车辆很少。以至于每每有汽车的马达声隐隐约约响起,山里的大人小孩,都喜欢争先恐后跑到村口看稀奇,直到汽车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消失在莽莽大山之中……

也许是不堪生活的重负,也许是受愚公移山的启发,当我上初中那年,在村里小学教书的父亲突然作出一个重要决定,要将家搬到山脚下的公路旁边。经过家人一年的起早摸黑,1994年春节,三间红砖瓦房在公路旁边一个小地名叫作“大板桥”的地方落成。当时,村子里仅我们一家住在公路边,也算是交通要道,仿佛住在今天“北上广”的地铁口,着实让乡亲们羡慕了一阵子。

从此,我们家出门不再受爬坡上坎之苦,乡亲们寄东寄西也很方便,我家成了村里的免费“物流中心”。更重要的是,房子修建在了公路边,解决了父亲那辆自行车“公路人骑车,小路车骑人”的尴尬,从自行车上下“马”就可以直接推进屋,不用再花力气把它扛到山梁上的老家……

利用当地的交通优势和地理条件,我们家那时甚至还开过一个便民小商店,寒暑假我便自然成了家里的“掌柜”。由于那时乡亲们普遍贫困,“黄金路段”倒也没带来多少“黄金”,只是因为这条路,让我有机会尝试“下海”经商的苦乐,今天回想起来也算是一堂大有裨益的“生意经”启蒙课。

毗邻公路边,虽然交通出行方便了许多,但是问题也接踵而至。雨天,汽车激起的泥浆喷射得满墙都是,甚至直接飞溅到屋里,满地打滑。夏天,车辆一过,更是尘土飞扬,蓬荜生“灰”……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行走在这条路上,我开始追逐人生的梦想。

这条路,是我的求学之路。我从这里走出去,到百里外的河口中学念初中;我从这里走出去,到万源中学上高中;我从这里走出去,迈进梦寐以求的“象牙塔”……

我从这条路上走出去,我又从这条路上走回来。1998年8月,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鹰背初中,当上了一位人民教师。

从懵懂少年,到风华正茂的青年,我在这条路上走过多少个春夏秋冬。历经岁月的洗礼,回来时,家乡的路,却依然那样破烂不堪——只是路上少了些杂草,多了些车辆。

一条康庄大道的幸福路,是乡亲们内心最深情的期盼。

进入新世纪的春天,终于传来了家乡公路即将硬化的好消息。混凝土搅拌机轰轰作响,运土车来回奔波,经过两年多的艰辛鏖战,一条平坦的水泥路纵贯鹰背全境,从我老家门前穿越而过……

路在脚下延伸。我也在这条路上,孜孜以求,努力憧憬着山外的精彩世界!

1999年8月,我离开家乡,调入河口中学任教;2006年4月,我调到县城机关工作;2016年3月,我又幸运地来到州河岸边,开启新的航程……

路越来越长,我越走越远!

但是家乡的那条路,我从来不曾忘记。回乡的路上,我专程到大垭口村解码“易地扶贫搬迁”密码;回乡的路上,我带着一批批爱心人士把温暖和希望带给山里的娃娃;回乡的路上,我如今所在单位联系帮扶的蒙学堂村天麻基地正在生根发芽……

一路通,百事通。是啊,家乡的路,又何尝不是我人生的路!如今,行走在这条崭新的柏油路上,我看见,我的家乡鹰背,在希望的田野上,有无数条路正穿山越岭,通向山外,通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