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礅坝的文化“密码”

版次:06    作者:2025年01月10日

长乐镇的火龙表演。

一条河流,由东向西,横贯一个镇。镇,名叫长乐镇,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川东北南充市的一个区域中心镇;河,名叫螺溪河,蜿蜒流转近70公里,最后汇入嘉陵江。300多年前,这里是一个古场镇,位于螺溪河的北岸,为连通南岸,便在螺溪河中安置跳礅。于是,这个镇得名“跳礅坝”。

昔日的乡村,“跳礅桥”是很常见的。在有溪流和小河的地方,“跳礅桥”往往是村民出行的便捷通道。

“跳礅桥”,严格意义上说不算桥,因为没有桥面。其建造很简单,把方形或者条形石头安放在河床或者小溪中,上部露出水面,相隔一定距离又放置一个,数十个石礅便连接了两岸。一个个石礅站在水中,排成一排,错落有致。人在上面走,得一脚踩一个礅子,行走时像跳跃似的,所以叫作“跳礅桥”。

清朝乾隆31年(公元1766年),开始在跳礅坝南岸建街,将螺溪河中的跳礅石撤去,改建为石桥。后来,石桥更名为长乐桥,场镇也更名为长乐场。

我想尽办法,力求还原长乐当时的石礅桥,但这跳礅桥究竟有多长多高、跳礅有多密,终不得而知。但我料想,一个地方可以因桥而命名,想必这桥在百姓心中的份量。

长乐场,长乐长,名不虚传。当年,场镇生意兴旺,客商云集,衍生了以茶铺、打铁、日杂铺、旅社、理发店等服务性行业为主的上百个铺面。至今,老场上的打铁街、幸福街、永康街、永兴街连成一条线,总长两公里多,并且连着几条长长的小巷。

街上的房屋大多是木质结构,木柱、木门,再配上小青瓦。古老建筑群庞大规模,目前留存上百年的木楼有好几处,像禹王宫、万寿宫等几处大型古建筑,原貌大多保存了下来。

不管岁月怎么更替,长乐老街始终默默地张扬着个中情怀。尽管屋上的青瓦已经布上了尘丝,门窗已经有些斑驳陆离,那些后院深巷已经没落冷清,但老街韵味犹存,依然是生意兴旺。逢场日,卖镰刀、锄头、犁耙的,卖粮油副食的,卖蔬菜百货的,卖鸡鸭鱼肉的,卖竹编竹器的,卖叶子烟的,各行各业、各路营生,都喜欢往这里挤。老街,似乎总有不散的宴席。

在长乐镇,每一条街道都有历史的渊源,每一个地名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比如打铁街,就是因为这里有众多铁匠铺而得名;比如牛市坝,也是因为这里历来是川东北地区最大最闻名的耕牛交易市场而得名。

牛市坝的耕牛交易多年来一直是很热闹的。牛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七准时开市,腊月廿四才闭市。据资料记载,每个逢场天,春夏季早上六点钟就开市,直到下午六点钟才闭市;秋冬季,早上八点钟开市,下午五点钟闭市。那些从四川巴中、达州等远方而来的牛贩子,为了不误生意,就提前住在旅馆里等候。繁盛的时候,每个逢场天,可交易几百头甚至上千头耕牛。直到最近几年,长乐的牛市才慢慢冷落。

耕牛交易时,生意人还聘中介人。中介人跟买卖双方在衣袖中用手指交谈,比划价格,达成交易。如此讨价还价,价钱高低,只看对方是否中意。这种交易,俨然就是历史典故“袖笼交易”的复原。如今,牛市虽不及曾经红火,但依然存在。

古镇的老街,我确信不是用来逛的,而是要拿来品的。只有用心去品味,去回味,才能在那些不起眼的人文遗存中找到历史的承载,才能从街头巷尾那些居民散漫和悠闲的生活中,回想起悠悠往事和沧海桑田。

长乐镇最负盛名的文化当数火龙了。舞火龙、烧火龙的传统,在长乐历史悠久,据传始于清代。

长乐火龙一般为9至15节,均为单数,寓意“九五至尊”,代表吉祥、喜庆。火龙的主骨架由竹条编制而成,龙身由白色的麻布制作,龙鳞用油漆绘制而成,龙爪用竹制的灯笼代替。长乐火龙最鼎盛时期有11条之多,几乎每一条老街都有火龙。

那时,人们对舞火龙是很隆重的。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就开始扎火龙,然后由当地威望较高的人士进行“开光”。正月初十的白天,火龙就正式“出龙”,到场镇上游行、“钻阁子”“打帖子”。所谓“钻阁子”“打帖子”,就是以请帖的形式告知场镇居民,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做广告宣传。到了正月十二晚上便可以“烧龙”了。

烧龙是舞火龙的一个主要环节,由本地人用木炭、雄黄、少量火药制作的烟花喷到舞龙者的身上,或火龙舞到哪户门前,哪户人家就燃放土制爆竹。尤其以正月十三、十四两天晚上最为热闹,烧龙也最为激烈。到了正月十五,舞龙者将再次“钻阁子”给各家各户拜年,晚上舞龙者还进行一场“谢龙”仪式,然后将火龙蜷在一堆,龙头朝上,用火焚之。

这舞火龙、烧火龙的习俗,一辈接一辈地传承了下来。最兴盛的时候,长乐的舞龙队伍有200余人。长乐火龙曾两度上央视,闻名全国。

当地老人介绍说,“火龙”骨架为竹子编成,与川北一带司空见惯的龙身用纸糊不同,龙的身子以往是用麻或布裹成。之所以采用这种材料,目的为避免火灾,以确保舞者的安全。

每到舞龙时,当地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烟花。一硝二磺三两炭,有的还加点铁粉。更有甚者,在里面加入腊肉皮子,燃起来有“砰砰”的响声,有惊无险。

当地人认为,谁家的烟花制作得多、制作得好,来年就吉祥如意、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因此,为图吉祥,有的人家制作烟花的费用甚至上千,有的人家燃放烟花时,还请人打锣,请人燃放。

长乐火龙传承人之一吴德中,对火龙是记忆犹新。吴德中说,他从18岁就开始拜当地老舞龙人为师,学习舞龙技巧,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了,如今扛起了耍“龙头”的重任。他兴奋地回忆说,重达近20斤的龙头在自己的手中能上下翻飞,带领身后的龙身做出一个个盘旋、翻腾、滚身等动作。耍到兴奋处,还即兴吆喝几声,和队友们给现场的观众表演了一个“龙盘身”。

随着岁月的流逝,长乐如今的“火龙”表演已有了变化,围观者不再用硫磺、铁花等向舞者喷射了,而是改成了冷烟花。2018年8月,在南充举行的平昌冬奥会“熊猫队长”交接仪式上,火龙表演《龙腾盛世》成为开篇节目。

一条龙,传承文脉;一条龙,舞动城乡。火龙,已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提及火龙,必说长乐;述说长乐,也必提及火龙。

数百年来,这里最有区域特征的传奇名片,就是长乐话。正宗的长乐人,只要开口,一下就会暴露身份。有人曾形象地描述说:“长乐人说话像唱歌。”遇到长乐人,往往从开玩笑起,说几句长乐话——“上该(街)卖周(竹)子,卖了周子打冻(桐)油。”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这“敲门砖”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原《南充县志》记载,长乐话流行地包括长乐片区的七八个乡镇,会说长乐话的人共有9万多人。但奇怪的是,有的村子隔一条小河沟,两边的人说话口音不同,好多词汇也不一样。

专家分析指出,长乐方言岛的形成,与移民运动“湖广填四川”有关。长乐片区的移民来自湖南古靖州一带的汉族与侗族杂居地,而长乐话就是靖州底层方言长期演变的结果,这长乐话其实是300年不变的袅袅湘音。

长乐古镇上保存下来最具特色的古建筑是禹王宫。这座富有特色的老建筑,始建于清嘉庆乙丑年(公元1805年)。整个宫殿占地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其建筑主体为三重四合院格局,以砖木为主,风貌古朴,气势雄浑。其大门处建有高大的门牌坊,彩绘的精美图案历历在目,牌坊上两旁还建有工艺独特带窗的小吊楼。墙砖上,都清晰烧制有“禹王宫”三个字,至今还清晰可见。这些砖宽而厚,大小是现代用砖的两倍。据计算,这样的砖头有近10万块。当地的老人说,解放前门牌上还留有一副龙飞凤舞的对联——上联:长乐千古;下联:顺庆万年。横批:明德思远。

禹王宫,不只是几幢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记载。在“湖广填四川”的进程中,这些来自湖广的移民在各地修建起了气势恢宏的禹王宫,长乐镇的禹王宫就是当年移民到长乐一带的湖广人建造的。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繁华后,逐渐被岁月的红尘淹没,但其文化价值不可磨灭,它不仅见证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而且成为了破解长乐方言的“密码”。

后记:跳礅坝——长乐场——长乐镇,变换的是时空,不变的是情怀。延伸的乡音乡情、传承的文化文脉,犹如陈年老酒,沉淀出特有的韵味。

□周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