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2025年01月10日
翻开《“星光”早期诗文集》,我百感交集,心潮起伏,思绪被拉回四十多年前的达县师范学院(现四川文理学院)南坝校区。
这本文集是当年七七级一批追逐文学梦的“星光文学社”同学的真实印迹,在那一页页发黄的油印刊物中,至今还可以感受到青春的激情和幼稚的笔触。每一篇习作背后是我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表达,这些作品烙上了时代巨变的印记,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冲动和兴奋,也有珍惜读书、潜心写作的宁静与思索。我们对国家拉开的改革开放大幕充满了无限期待,并以文学的姿态加入开放的时代浪潮,力图在油印刊物中记录我们对特殊时期的热望与奋进之志。
我们这批“星光文学社”的同学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那时,达县地区设有好几个考点。记得,我带上饭盒、苇席和被子,在家乡宣汉城西中学参加考试,七八个人住在学生宿舍,晚上冷得直哆嗦。许多天后,我才收到妈妈托船老板辗转带来的高中课本。当时没什么书读,哥哥当兵留在家里的高中课本和《新华字典》《古代汉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简明读本》等书,我都翻烂了。那时,只要看到纸上印了字,我都会好奇地瞧一瞧。为了看书,我填的志愿全是图书馆专业。
当年我考了230多分,起初并不想读达县师范学院,但哥哥劝我:上学有书读总比不上学好。到了学校,发现有很多比我考得好的同学,后来才知道,新建达县师范学院时专挑了一批考分较高的学生以保证教学质量。进校后,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每天天微微亮,操场、河边就会响起练习英语和背诵《离骚》的声音,那真是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装进脑子的日子。
光听课读书还不够,我们尝试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付诸文字,“拿起笔写作”就成了我们这帮人的追求,“星光文学社”也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我们13位同学朝夕相处、互相鼓励,一旦有习作出来就传阅、提意见,一旦有作品发表就击掌相庆,毫无嫉妒之意。若谁得了两三块钱的稿费,还得请大家撮一顿,那真是诗意盎然、挥斥方遒的校园生活。为了让大家写的文字有平台呈现,田雁宁和我商量办份刊物。因我上学前在宣汉中药材公司和县供销社政办室工作了两年,主要工作就是办宣传专栏、刷标语、画刊头、写材料、刻钢板,所以由我前期筹备。我设计封面和制作标题,武礼建搞插图,马建初画人物,大家热情似火,兴奋得每天都沉醉在办刊过程之中。翻看一期期《星光》,读着同学们的作品,那真是比谈情说爱还甜蜜,那是一种思想和情感转化为文字,进而传递给他人的愉悦与幸福。
这本文集里的部分作品,如田雁宁、谭力、张建华、何光大、武礼建、陶勇、刘建初、杜泽九、杨君伟、钟永国、马建初、岳芩等人的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和绘画,曾在《诗刊》《星星》《湘江文艺》《青年文学》《通川日报》(现《达州日报》)《重庆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这对我们的创作是莫大的激励。大二暑假,《四川文学》编辑部邀请田雁宁和谭力到成都谈小说选题和文学创作问题。当时,四川大学的锦江文学社、西南师大的桃园文学社,与我们的星光文学社,呈全省三足鼎立之势。可见,“星光”于那时已在巴蜀大地乃至中国文学版图上有了不可小觑的光芒。
毕业后,田雁宁、谭力的小说、影视,特别是“雪米莉”系列作品成为当代文学绕不开的话题。以星光文学社为主力的“巴山作家群”不仅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现象,而且至今仍焕发出文学传承接续的活力,成为达州市重要的地域文化品牌。
谈及《“星光”早期诗文集》,特别怀念文学社社长、著名作家田雁宁同学,他于2023年2月4日逝世,享年73岁。他著有长篇小说《无法悲伤》,小说集《小镇风情画》《巴人村纪事》《田雁宁文集》(5卷)、《雪米莉真品集》(4卷),散文集《我的情感倾诉》,小品集《田雁宁小品文集》等,并先后担任电视剧《都市放牛》《春花秋月》《冰山上的来客》《杀出绝地》《大波》等的编剧,其作品在全国范围内获奖无数。雁宁是一位有梦想有作为、有责任有良知、有才华有创造、有通达有格调、有大爱有义气、有童趣有幽默的人,是多才多艺之人,是敢为人先的文化市场探索者。
值得欣慰的是,我于2022年10月29日回四川文理学院参加学术会,听说星光文学社一直没有因我们毕业而注销,文学活动还搞得更生动活泼,走出一批又一批青年作家和诗人。我欣然接受在校“星光人”的采访并题写一段话以共勉:“曾经的‘星光’发过光,更期待新生的‘星光’继承弘扬追求真知真理、热爱生活生命的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文学艺术创作评论活力,在中国文学天空更加熠熠生辉,群星闪耀。”
翻阅《星光》,需说明的是,刊中的笔名“覃言”是谭力、“荒谷”“小晓”是张建华、“武昕”是武礼建、“月水”“鸣泉”是我,以备年代久了搞不清楚。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近半个世纪的校园文学社“星光”照亮了一批文学逐梦者的跋涉路途,也留下了令人追忆的星光岁月。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对汉语言文字的挚爱,对文学想象力和表达力的领悟,对人性真善美的抒写与感怀,对时代生活的关注与融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向往与追寻,就必将在文学的广袤沃土中结出精神生命的圣果,哪怕稚嫩浅薄却鲜活如初、生机勃勃,带着人生的祈愿走向美好的未来。到那时“星光”依然闪耀,为小溪大江镀上清新柔美而诗性的光亮。
□李明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