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 作者:2025年01月09日
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表示,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5年来,四川、重庆携手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由6.3万亿元增长至约8.6万亿元,有效助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在突破体制障碍中推动一体化发展
连片的现代化厂房,平整宽敞的道路,繁忙有序的建设工地……四川广安与重庆渝北交界处的川渝高竹新区正加速崛起。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实体化运行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肩负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使命。如今,川渝高竹新区已建立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开具的首张税票存根还入选党的二十大主题成就展。
5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着眼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区域协同,以一体化思维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
相向而行,川渝两地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联合印发100余个政策文件,注重政策共用、事项通办,扎实开展经营主体跨区域“云迁移”登记试点,实现跨区域诉讼服务一体通办。
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协同的先行官。成渝高铁客运专线改造完成后,重庆和成都实现1小时通达,大幅缩短双城时空距离;川渝间全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达16条,高速公路网络加密织就,货运物流更为畅通,企业供应链成本有效降低。
在要素流动方面,两省市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登记赋码发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超7.5万个。协同推进川渝政务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联合发布“免证办”“一件事一次办”等4个清单,推出4批次355项“川渝通办”事项。
如今,成渝地区紧密串联,区域一体化进程显著提速,勾勒出一幅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壮丽画卷。
在协作创新中培育新质生产力
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室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共同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正在紧张攻关。
“我们主要研究肺癌抑制性和微环境形成机制及临床诊疗策略,以支持和开发新靶向药物或新抗体。”过去一年多来,金凤实验室兼职课题负责人、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研究所所长许川频繁往返于成渝两地,既在实验室带团队科研,也回成都医院开展临床诊疗。
5年来,两地紧密协作,共同搭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创新载体,两地落地建设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分别达到11个、30个。
更广泛的创新协作正在启动。在川渝,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正呈现深度融合态势。2024年前11个月,川渝两省市共建科技创新联盟50余个,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增长26%。
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川渝两地注重优势互补,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每天,数百辆氢燃料电池车辆穿梭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各城市间——这是“成渝氢走廊”启动建设3年多以来,氢能产业在两地蓬勃发展的缩影。目前,两地已聚集了氢气制储运加用上下游200多户企业及科研院所。
数据显示,当前,川渝两地已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拥有45家整车企业和1600多家配套商;两地2024年前三季度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约2万亿元,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三成;重庆、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加快成势,两省市数字经济企业达1.85万家。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