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2024年12月27日
(上接第一版)
贡献青春之智
产业发展中显身手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抓手。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群众稳定增收,需要一批爱农村、懂农业、有技术、能吃苦的有志青年参与其中,有效突破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缺人才、缺技术瓶颈。
达川区赵家镇盛产爱媛果冻橙,被誉为“中国爱媛之乡”。但是,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每年都会出现滞销的情况。22岁小伙邓益灿于2023年从乡村振兴学院毕业后,被组织安排到石垭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如何拓宽水果销路成为他心中的头等大事。经过两个月走访调研,他毅然决定创立灵泽扶摇农产品工作室,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当地应季果蔬。
经过精心筹备,第一场直播于今年3月30日开播。“当天售卖的是香椿和血橙,有2000多人进入直播间,成交了100余单。”邓益灿回忆,村民看着自家农产品通过网络卖出去,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非常兴奋。最近,他正忙于网上直播售卖爱媛、血橙、脐橙等水果,直播间人气更旺了,订单更多了。
谈到乡村产业,宣汉县五宝镇回龙寨村主任助理吴建感慨颇多。2020年夏天,就读于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吴建被派至宣汉县南坝镇沙湾社区驻村实践。在驻村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一边向村民学习生产技术和田间管理经验,一边运用自己所学指导村民进行科学育种和生态种植,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庄稼医生”。
2021年10月,吴建来到回龙寨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边协助村支两委做好日常工作,一边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优势发展中药材种植。经过3年努力,如今回龙寨村许多人家都种植中药材,村民的钱包鼓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将来,还要在修建乡村公路、整治村容村貌、发展集体产业方面不断探索,争取有更大作为。”吴建说。
何韩国和吴建是同届学员,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2021年6月,何韩国从乡村振兴学院毕业回到家乡达川区石梯镇铧厂沟村。他和团队整合了村里的闲置农机具,购置了无人机、耕地机、收割机等,成立了达州市川禹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推动现代农用机械社会化服务。
何韩国告诉记者,之前为50亩地喷洒农药至少需要5个工人背着药桶忙碌一整天才能完成,还容易出现重喷、漏喷。而现在用植保无人机,一个人两个小时就能喷完50亩地,还节省30%左右农药,人力和农资成本大幅降低,合作社很快得到大家认可,业务也越来越多。
下一步,何韩国将积极推动村委会成立合作社,整合村里撂荒地和闲置土地,推行土地托管、统一经营,既盘活农业资源,又发展集体经济,更让村民多一份收益。“只要我们坚持干,乡村振兴一定能实现!”
创新培养路径
打造新型村级“带头人”
何为“千名学子定制培养计划”?“简单地说,就是面向在校大学生定制培养一批农村发展急需、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留得住、扎下根的‘永久牌’乡村干部队伍。”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负责人告诉记者。
回忆起项目启动实施时全市基层干部状况,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部长袁勇我记忆犹新。2018年7月,在市委组织部统筹组织下,袁勇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展了为期7天的基层调研,乡村干部“年龄大、学历低、示范弱”是此次调研最直观的感受,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本土化村级“带头人”队伍成为达州乡村振兴的破题之策。
2018年9月,市委组织部在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启动实施“千名学子定制培养计划”,开设“乡村振兴课程班”,面向在校大学生定制培养村后备干部。2021年4月,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挂牌达州乡村振兴学院。
据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祥介绍,学院开发了村务管理、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业经营等20余门精品课程,采取“大一基础班+大二精英班+大三驻村实践”培养模式,根据学员表现和现实需要梯次筛选、递进培养、优中选优,定制培养新型“三农”人才。该做法获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吸引川渝两地3021人参与学习,1137人选择扎根达州乡村创业,180人选择下沉基层服务群众……“千名学子定制培养计划”通过7年接续努力,引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广袤乡村,悄然改变着巴山渠水乡村人才结构,为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文/图 见习记者 楚亮 记者 张靖 汤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