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4年12月27日
数字引领未来,算力孕育新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3.9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2.8%,已成为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为我们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用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达州市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总体规划建设城市、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四川)重点布局城市和全省最早提出发展数字经济的市州之一,具有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优势和潜力,应抢抓机遇、率先突破。因此,要因地制宜、攻坚突破,以“改革思维”破解发展机制堵点,加速构建西部内部“数字特区”。
深化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改革,筑牢数字经济发展“硬底座”。一是加快通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城市大脑、城市通APP、川东大数据中心二期、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建设高速通信网络。加强电子政务内外网、政务云平台等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万达开三地数据共享攻坚”行动,加快构建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非公共数据深度融合。二是加快推进算力设施供给。推进存算一体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数据存储、开发、管理、计算等服务,大力推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集约共享,构建“云边端”协同、“算存运”融合的一体化算力基础设施体系,真正让算力实现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深化优质企业引育机制改革,建强数字经济发展“产业链”。加快推动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严格按照国、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分类,重点围绕“数字要素驱动、数字产品制造、数字化效率”三大产业集群,开展建链延链强链和“外引内育”两大攻坚行动,全力引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科创力大的龙头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在达州落地建设。在数字制造、云计算、信息安全、区块链等领域奋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经济优势产业示范园区和产业集群,形成特色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新模式。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激活数字经济发展“源动力”。一是加强数字人才培养。支持四川文理学院等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申报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支持职业院校承办电子信息类技能大赛,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参与“互联网+”大赛等活动,推动全市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二是开展数字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支持我市龙头企业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等合作平台,合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问题,加速光通信、5G增强、量子光信等网络技术研发,加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科研院所+数字平台+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链条。
深化数实融合应用机制改革,塑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一批数智化转型试点示范,探索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建设天然气锂钾等一批区域性、行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分别面向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等提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技术、产品、培训和解决方案等服务,加快全市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制造各行业应用,加快向矿山、能源、医疗、交通、物流等行业以及安全生产、应急保障、质量追溯、节能减排等领域拓展,推动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数字经济发展“软环境”。加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招引、科技型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培养、产业数字化提升、应用场景打造等。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数字经济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探索运用引导基金、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明确落户的企业可享受优势产业低用电成本政策,通过电力直接交易等方式降低企业电费负担。
□徐艺华(作者系市委办信息室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