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

版次:08    作者:2024年12月27日

万达开三地统筹发展战略是推动达州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支撑,也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篇章的重要一环。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区域协调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与战略高度,为加快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支撑、指明了方向。

完善实施万达开统筹发展,在于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明确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讲话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西部地区推动区域发展“全局和区域的系统观”“平衡与不平衡的相对论”“保护和发展的辩证法”“抢抓机遇和久久为功的方法论”四大关系作出了新要求与新部署。

面对高质量发展作为绘就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蓝图的首要任务,优势互补作为达州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的现实背景,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为达州高质量发展带来内生动力,还可以为三地优势互补奠定空间基础。这不仅是新时代新征程下有效完善并实施万达开统筹发展战略机制的迫切需求,更是以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达州的关键支撑。就新质生产力与优势互补而言,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其强大的渗透力和融合性,为达州、万州和开州优势互补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万达开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正是实现优势互补的潜力所在。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力,这些优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和拓展。一是新质生产力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创新能够为达州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从而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发展差距。二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创新资源的顺畅流动与共享。支持万达开三地共建技术服务综合平台,强化产学研协同,不仅能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还能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三是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培育会衍生大量绿色低碳技术,如清洁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三地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通过推广这些技术,三地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因此,当前完善实施万达开统筹发展战略机制的关键,就是要以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大契机,着力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完善实施万达开统筹发展战略机制的核心目标在于扎实推动三地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坚定目标。2021年,《求是》刊文详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蓝图,明确了新时代下的阶段任务、原则与路径。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是有效推动在共同富裕视域下万达开统筹发展新形势和新思路的重要支撑,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以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共同富裕两个逻辑:一是经济建设方面,在推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平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逐步缩小地区间、城乡间乃至群体间的人均生产总值差距,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的广泛共享;二是社会建设方面,应致力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联动化,确保三地居民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满足三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强化区域间的协作与互补,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有助于加快均衡布局、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万达开统筹发展机制与共同富裕关系而言,一是推进三地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需要完善实施统筹发展战略机制以缩小区域间发展的相对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差距体现在多个维度,包括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居民收入的差距,以及不同行业间因发展不均衡而导致的收入差距。这不仅是对经济总量增长的单一追求,其核心在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飞跃。具体而言,策略涵盖多个层面:首先,需深化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生,通过技术改造、模式创新等手段实现转型升级;其次,积极孕育并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以此增强区域经济的内在活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其在全国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以实现区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繁荣富强的生活环境。因此,面对统筹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中国式现代化对万达开统筹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高标准,特别是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亟须更高水平的统筹发展作为其关键支撑。

□李丁(作者单位:达州市驻京联络处)